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5。2起義:1808年5月2日,因為西班牙王室要集體前往法國,西班牙百姓發動起義進行阻止,遭到法軍屠殺。

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1809年,拿破崙為平定西班牙的反法起義,親率大軍進入西班牙。他擊潰多半起義軍,並重新佔領馬德里。有拿破崙打下的基礎,法軍隨後陸續將剩餘起義軍擊敗,到1809年底,西班牙大多數地區被法軍佔領。

其實早在一年前,繆拉將軍就曾率法軍佔領了馬德里,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也以西班牙新國王的身份,進駐首都。只是後來西班牙爆發反法起義,約瑟夫在馬德里待不下去,帶著繆拉逃跑了。

這種情況是怎麼造成的呢?當時拿破崙為控制西班牙王室,將波旁王朝全體成員召至法國。但老百姓覺得,王室獨立,國家才能獨立,所以爆發起義,阻止皇族赴法。繆拉派出2。5萬人部隊,屠殺起義者,致使上千人死亡。一般認為,西班牙獨立戰爭,就是從這次屠殺開始的。

這次屠殺像炸彈一樣,引爆了西班牙各地的反法國起義。比如南部城市安達盧西亞,老百姓在地方知識分子帶領下,建立洪達(執政委員會),推翻原來的舊政權,佔領軍械庫,搶奪武器,地方正規軍也跟他們聯合起來,一起向拿破崙宣戰。洪達又派人到英國求援,英國為加強反法力量,給安達盧西亞運去了武器。

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一時間,各地效仿安達盧西亞,建了幾百個洪達,法軍能控制的,就只剩下馬德里了。但這種情況,拿破崙並沒當回事,他覺得這些反抗都很分散,不堪一擊。他讓繆拉守在馬德里,同時向幾個地區派出軍隊,打算各個擊破。負責平定安達盧西亞的,是著名將領杜邦。

但事實並沒有拿破崙想象的樂觀。

杜邦剛到安達盧西亞的科爾多瓦,就遇到了非常頑強的抵抗,杜邦只好退至拜倫一帶等待援軍。但援軍在另一條戰線被拖住了,遲遲無法趕到。該地農民早已加入起義軍,糧食也全被運走。杜邦軍團找不到食物,士氣十分低落。

趁杜邦軍團無所作為,拜倫當地的軍隊,在拜倫公爵和雷丁將軍帶領下,分別部署在法軍兩側。這時,馬德里派來的6000名法國援軍趕到,直插雷丁軍背後。杜邦分出3000人,想跟援軍一起,夾擊雷丁軍。然而援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夾擊不成功,反倒被雷丁軍衝散。

隨後,拜倫公爵,雷丁軍團和科爾多瓦三方同時進攻,將杜邦軍團圍住。杜邦軍不足萬人,而三支西班牙軍,總共近3萬人。加之法軍被圍多時,士兵已無鬥志,紛紛投降。拿破崙深為倚重的杜邦將軍,也成了西班牙的俘虜。

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除了杜邦軍團,其他小股軍也在各地受挫,身在馬德里的國王約瑟夫頂不住壓力,在繆拉護送下,逃離首都。馬德里城又回到西班牙人手中。約瑟夫寫信給拿破崙,請求退位,拿破崙雖然未予理睬,但終於認識到西班牙問題的嚴峻。

他令西班牙境內的法軍停止活動,等他本人親率大軍前往。1808年底,拿破崙統領25萬大軍,翻越比利牛斯山,挺進西班牙。

他吸取之前的教訓,不再分散軍力,而是集中全部軍隊,對地方起義軍各個擊破。而各地起義軍數量,一般只有幾千到一萬人,訓練和裝備也不如法軍,所以面對拿破崙大軍突至,無法抵擋,紛紛陷落。

到1809年初,馬德里被拿破崙奪回,西班牙過半數地域,也全被法軍控制。拿破崙覺得大局初步奠定,接回約瑟夫,留下軍隊給繆拉,請他完成後面的平亂工作,自己則回到法國。

經過拿破崙的猛烈進攻,西班牙的反抗勢力大為削弱。更為可悲的是,各反抗勢力之間,也出現不團結的因素。比如塞維爾,此地之前是哥特人的首都,所以馬德里被法軍佔領後,便以新的西班牙首府自居,要求其他地區的洪達,接受塞維爾領導。

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約瑟夫·波拿巴(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

但各地洪達並不認為塞維爾高人一等,有的對其不予理睬,有的只表面應付。塞爾維為了維護領導地位,與這些地方頻頻發生衝突,屢次在武裝衝突的邊緣打轉。後來薩拉戈薩遭法軍進攻,塞維爾竟拒絕救援。最終薩拉戈薩淪陷,城中軍隊和老百姓5萬餘人,全部犧牲。

如此情形之下,剩餘的西班牙起義軍,必定不敵法軍,一一被擊潰。到1809年底,只有加的斯等少數地區,還未被法軍佔領。

然而,雖然正規軍被擊潰,在廣大法軍佔領區,老百姓仍舊以游擊戰的方式,給法軍制造各種麻煩,他們像蜂窩一樣密集,吞噬著法軍。拿破崙先後投入30多兵力,才勉強在1812年,在西班牙站穩腳跟。

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維多利亞戰役:1813年,西班牙軍隊在英國威靈頓將軍領導下,在維多利亞大敗法軍,徹底粉碎了拿破崙在西班牙勢力。

為什麼說”5.2起義“是維多利亞戰役的導火索

拿破崙對西班牙的侵略,雖然在王室層面異常順利,卻陷入了平民反抗的泥潭。拿破崙曾後悔地說,倒黴的西班牙戰爭把我毀了。

【參考文獻】:《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拿破崙傳》

【作者】:吟史

本文如有不妥之處,還望讀者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