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在電影領域裡打破票房紀錄的難度一直都是在下降的。

畢竟進入了新世紀,世界上很多電影市場都已經發展起來,再加上現在來到了所謂的IP時代,更不用說還有某些政治正確之類的風氣。

所以現在看到一些電影動不動就多少多少票房,很多童鞋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不過,如果把時間倒流到上個世紀70年代,那就是另當別論。

在那個年代,真要拍出一部打破票房紀錄的電影,所耗費的心血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這次要講到的《大白鯊》就是典型例子。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1974年,環球影業的製片人理查德跟大衛正在尋找可以改編成電影的素材。

他們在生活雜誌的文學版塊裡看到了彼得·本奇利所寫的名為《大白鯊》的小說。

理查德跟大衛一拍即合,感覺這部小說非常擁有改編成電影的潛力,於是他們以17。5萬美元的價格將小說的影視版權給買了下來。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有意思的是,後來大衛表示當時的確有點衝動,他稱如果再多看那本小說幾遍,可能就會放棄將它影視化的想法。

為什麼?因為小說裡有很多環節,想電影化簡直是難上加難。

為什麼?

拿到版權之後,理查德跟大衛對這個專案非常上心,他們首先跑去物色導演,找來了迪克·理查茲,這位導演剛不久前執導的電影上映,兩位製片人對他的評價非常不錯。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然而,這事很快就攪黃了。

最初在談這個專案的時候,迪克表示這是要咱們拍一條鯨魚的故事嗎?

查理德跟大衛一開始以為他是看錯了,向他解釋:老兄,看清楚點,這是鯊魚,不是鯨魚啊。

迪克卻堅持,這就是鯨魚,鯨魚跟鯊魚有什麼區別?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當然,如果排除這個導演腦子不太正常的話,那可能就是他並不想執導這部電影,所以故意把鯊魚說成是鯨魚。

也有可能是他在嘲諷兩位製片人竟然想拍一部鯊魚電影,還為何不去拍鯨魚呢?

不管怎樣,查理德跟大衛是被迪克激怒了,他們馬上把這個導演趕走。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在這個時候,日後的好萊塢傳奇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恰逢得知了兩位製片人想拍一部鯊魚電影的訊息。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當時年僅26歲的斯皮爾伯格,對這個專案非常有興趣,加上他不久前導演的影片反響也不錯,於是查理德跟大衛就決定讓他來執導這部影片。

有意思的是,等到要“上陣”的時候,斯皮爾伯格還是慌了,怕自己拍不好,恰逢福克斯影業那邊又答應讓他拍攝另外一部他認為難度較小的影片,於是他就想離開。

然而,查理德跟大衛卻指定就是他了,軟硬兼施,一會搬出合同法,一會又表示拍完這部電影在環球影業你想拍其他影片咱們也會支援你,最終斯皮爾伯格確定導演《大白鯊》。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專案開展以後,需要完成的工作大體上是三個。

劇本、選角跟拍攝。

劇本方面問題倒不是很大,主要是查理德跟大衛這兩個人比較有眼光,當初買下版權的時候就知道其中必定會涉及到對原作小說的改編,因此合同中是帶有允許製作組隨意更改的條例的。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斯皮爾伯格對劇本的改動主要是刪減,將一些次要的,以及他認為沒辦法影視化的段落都給刪掉,同時還讓編劇跟裡面一些人物的形象潤色,好讓他們更加出彩。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選角方面,最初查理德跟大衛是想找一些當紅的高知名度明星來擔任主演,雖然斯皮爾伯格同意,但他其實很不喜歡這種做法。

有幾個原因。

第一,他覺得一部電影的成功,不應該取決於知名演員,即使全是普通演員,電影質量夠好的話,一樣可以成功。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第二,那個時候的斯皮爾伯格已經知道,接下來的拍攝,可能會消耗非常大的資金,如果錢都拿來給明星們片酬了,那戲就拍不下去了。

最後的選擇還是偏向於斯皮爾伯格的想法,所選的演員都不是當時好萊塢的頂級影星。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不過,儘管劇本跟選角的問題都被解決,但最大的難點,還是在於拍攝。

最初的時候,環球那邊是想著在自家的影城裡拍攝,搞一些室內水箱什麼的。

然而,這個想法被斯皮爾伯格毫不猶豫地否決。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斯皮爾伯格認為,《大白鯊》是一部講述人類跟大自然中未知的危險搏鬥的電影,理應在各方面都保持真實才對,所以他決定讓劇組去真正的大海里拍攝。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險棋,也是非常冒險,《大白鯊》是影史上第一部長時間在海上拍攝的電影,在這之前所有有關海洋的影片都是在室內拍攝的。

原因也很簡單,當真正到了海上的時候,製作組才發現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的無力。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製作組沒有海洋地理專家,對洋流的動向完全一竅不通,對潮汐的時間也完全不瞭解。

海風會對海水的流向造成什麼影響?

天氣會對海水的色彩造成什麼變化?

完全不知道。

這就導致了拍攝的時候屢屢拍不到想要的效果,拍出來的成品質量非常差,讓工作人員苦不堪言。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當然,更要命的是鯊魚。

在那個年代,鯊魚是不可能用電腦技術做出來的,一開始斯皮爾伯格為了保證真實,甚至還想過要不要真的訓練一條真的鯊魚協助拍攝?

但很快他就知道這個想法太不切實際。

最後還是得使用道具。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當時的道具組製作的鯊魚,是三隻大尺寸的氣動支柱型鯊魚,為了能讓鯊魚實現在海里運動,他們被一條300英尺的繩索拖著,同時在鯊魚的內部還有各種設施。

然而,問題就在於大海跟室內的水箱不一樣,這些道具鯊魚可以應付得了室內水箱,卻難以適應大海的潮汐。

於是,道具一條接一條的損壞。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鯊魚道具壞了就要重做,但每一條造價都非常貴,而且至少需要3到4個星期才能完成。

這麼一來,無疑又拖慢了工作程序,而且也讓道具組加班到懷疑人生。

當然,在沒有鯊魚的時候,斯皮爾伯格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多拍攝一些人類鏡頭,用來渲染大白鯊的恐怖氛圍。

雖然是不得已的做法,但事實證明效果非常不錯。

除了道具方面,還有就是因為室外天氣不定,很多時候在大海上一個海浪什麼的衝過來,製作組佈置好的東西就完蛋。

然後在漂浮不定的海上找到拍攝定點,也讓工作人員不得不長時間在船上,有的因為不適應而出現了身體不適的情況。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就這樣,原定大概2個月的拍攝程序,最後差不多用了半年時間才完成。

預算也從最初的400萬美元翻了一倍,來到了900萬美元,其中三分之一都是用在鯊魚道具的製作,為了拍這部電影,道具組都不知道做了多少條鯊魚了。

當時的斯皮爾伯格在所有人眼裡簡直就是個人見人恨的導演。

工作人員怨恨他非要在戶外拍攝,拖長了工作程序。

環球那邊看他不但超時還超預算,心裡也是很慌。

連斯皮爾伯格後來也承認,因為自己對電影過於完美的追求讓很多人苦不堪言,而且他還認為自己當時拍攝電影的經驗不夠,有很多事其實並不需要那麼麻煩的。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不過,《大白鯊》的成績卻表示,這些苦都是值得,有意義的。

《大白鯊》於1975年的暑假上映,迅速引爆全球。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在北美地區,幾部所有影院的門口都排起了長隊,隊伍延伸到街角拐彎的地方還連綿不斷,這放在當時的美國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這些頂著6月末炙熱的太陽也要排隊的人,都是為了進影院看《大白鯊》。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同樣的,《大白鯊》在海外地區的票房也非常不錯,在日本、紐西蘭、墨西哥等各地都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成績。

最終,《大白鯊》北美票房達到2。6億美元,海外票房則是2。1億,全球票房高達4。7億美元。

這部電影也打破了1972年《教父》所保持的票房紀錄,成為當時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

《大白鯊》:拍攝時導演讓製作組心態爆炸,上映後卻打破票房紀錄

不得不說,《大白鯊》這部電影拍攝的艱難程度,跟後來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可以一比。

有意思的是,這兩部電影都打破了票房紀錄。

這背後都離不開導演對電影製作的態度以及付出的努力。

當然,還有那群雖然在抱怨,但也一直盡心盡力完成任務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