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說起顏值與實力並存這個話題,還有誰能比得過鼎鼎大名的科學家理查德·費曼:

24歲就獲得物理學博士24歲加入“曼哈頓計劃”,是天才小組成員之一第一個提出“奈米”概念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人。

關鍵是,還長得這麼帥。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之前常爸在公眾號中介紹過費曼推崇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

即你越是能把深奧的知識給一個外行、無任何背景知識的人講明白,就意味著你對這個知識懂得越透徹。

可是,你知道費曼是如何想到這麼簡單又高效的學習方法的嗎?其實這跟小時候父親對他的引導啟發不無關係。

在一段上個世紀對費曼的採訪影片中,費曼回憶了很多小時候和父親相處的小事,儘管相隔幾十年,但在今天來看依然對我們教育孩子有很多啟發。

要知道,費曼的父親當年只是一個普通的軍服推銷員,就如現代社會中普普通通的我們,知識有限,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是如何最大限度激發兒子潛能的?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也是有條件借鑑的。

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費曼和他的寶藏父親。

“知道”和“懂得”是兩碼事

在上個世紀,即使紐約也依舊是“男主外,女主內”模式,更多是媽媽照顧孩子。但是費曼父親經常帶著費曼玩。有一次,大人們都去上班了,費曼和小朋友一起在草地上玩,其中一個孩子問費曼:“看看那隻鳥,那是什麼鳥?”

費曼說:“不知道。”

小男孩立刻表情有些輕蔑:“那是隻棕色畫眉鳥,你爸爸怎麼什麼都不教你。”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但事實恰好相反,父親教過費曼。

父親看著鳥說:“它是brown throated thrush,中國叫棕色畫眉鳥,葡萄牙語叫tordo,義大利叫mughetto marrone,日本叫ブラウンツグミ,現在你知道這隻鳥叫什麼了。”

“但是你現在對這隻鳥依舊一無所知,你只是知道了不同地方的人如何稱呼它而已。現在,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這隻鳥,觀察它在做什麼。”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知道”並不代表“懂得”,“知道它叫什麼”和“懂得它是什麼”是兩碼事。在父親的引導下,費曼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但是,別說孩子了,可能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從未想過“知道”和“懂得”之前的距離有多大。

所以他們會讓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就開始背乘法口訣,背下來了就以為孩子是個天才,超人一步贏在起跑線了。可事實上,孩子只是把口訣背下來而已,根本就沒有理解乘法的意義。這和單純背幾個毫無意義的電話號碼,並沒有什麼區別。

引導孩子深度思考,不止說“多想想”三個字

很多父母都知道深度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但在“如何引導孩子深度思考”上,並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比如,孩子遇到一個問題,父母就會說:“你多想想!你再想想!”看似是鼓勵孩子發散思維,可事實上卻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無能和懶惰——讓一個沒有多少知識儲備的小孩再多想想,他又能想到什麼呢?

這時候,家長最好的角色其實是引導者,透過一些小細節、小提示,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

嗯,又該拿費曼的父親來舉例了。

有一天費曼推著帶軌道的小火車玩,火車裡有個小球,費曼拉著火車,注意到小球的運動方式。他跑去問爸爸:“爸爸,我拉著車往前走的時候,小球會往後滾,可如果我停下,小球就會往前滾,為什麼?”

如果是你,是不是會拿慣性那一套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初中就學過的最基本的物理知識了,當然都懂嘛。

注意,費曼問的是“為什麼”。而慣性,只是對這個現象的總結,不是費曼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是慣性”。

費曼父親怎麼回答的?他老老實實說:“這個沒有人知道。”

“運動中的物體會保持運動,靜止的物體會想保持靜止,除非你用力去推,這個現象叫慣性。我們都知道慣性的存在,但是沒人知道為什麼萬物會有慣性。”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儘管父親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對費曼的引導並沒有就此結束。

他繼續說:“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球並沒有向後滾,而是你拉著車向小球移動,那小球是靜止不動的。或者會由於摩擦力的作用向前移動,而不是向後移。”

聽到父親的提醒,小費曼趕緊跑回去,把球又放回去,再次拉動小車,認真觀察,發現爸爸說的是對的。車往前移動時,小球並沒有往後跑,它只是相對於小車往後移了點。但是和小費曼的位置相比,小球又往前了一點。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所以,面對孩子的疑問,我們回答不上來很正常,但我們可以仿照費曼爸爸的做法,教會孩子認真觀察,激發他的好奇心,促使他進行深度思考。

後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就成了費曼的座右銘。而他還進一步要求自己,除了理解還要創造。

在費曼去世後,人們收拾他辦公室時,發現他辦公室黑板上(那時候還靠手工計算)大量計算中夾雜了一段話:

“(只要是)我不能創造的,我就(還)沒有理解。要知道怎麼解決每一個已經被解決的問題。”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直到晚年,費曼還把它寫到自己黑板一角,時刻提醒自己。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最好的教學方法是什麼?講故事

孩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坎兒莫過於三個字:不明白。特別是那些抽象的,和現實生活差別比較大的知識點,孩子聽了往往是一頭霧水。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費曼的爸爸有一個神器——講故事。

有一次,他們講到霸王龍的故事。

書裡寫著:“霸王龍有20英尺高,頭有6英尺寬。”雖然描述很精準,但孩子明顯對20英尺、6英尺這些數字沒有概念。

爸爸停下來解釋:“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意思?”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意思是,如果霸王龍站在我們家前院,他的頭就能伸到窗戶高度,但卻伸不進去,因為它的頭太寬了,擠不進窗戶裡。”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用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去解釋抽象的知識點,用講故事替代教學”,費曼後來也學會了這一招。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7名機組人員全部死亡,當時事件在美國造成極大轟動。費曼受委託和14名專家調查失事原因。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結果查明是火箭助推器現場接頭處的橡膠O形圈出現了問題,在挑戰者號發射時,它們本該在易損的火箭接頭處形成密封,防止熾熱的點火氣體向燃油箱發出火花。但是由於前一天晚上當地的天氣異常寒冷,O形圈受冷變脆,彈性不夠,就出現了意外。

這個過程非常複雜,變化又細微,一句話很難解釋清楚,尤其是面對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的公眾。

於是費曼用到了小時候父親教他的方法——講故事。在國會面對總統和眾議員,他做了著名的O型環演示實驗。將一隻橡膠圈扭曲擠壓,然後放到冰水幾分鐘,拿出來,橡膠圈無法完全復原回當初的正圓狀態。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不需要資料不需要做模擬動畫,一個簡單實驗,對比明顯,大家立刻都懂了。

講故事好的地方在於,可以把未知的和已知的做類比,這樣就更容易理解。畢竟所有的知識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抽象,一切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映。

長大後,費曼再度回憶父親時,也認為講故事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成為爸爸後,他也把這個方法應用在了孩子身上。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代代相傳,他也成了一個好父親

兒子出生後,費曼也經常邊哄睡邊講故事,然後把自己知道的揉進故事中。他會從很奇怪的視角去描述事物,比如經常編造一個個小人,小人們四處走動,去野餐,生活在排氣扇裡,穿過藍色、高大的樹木,沒有樹葉只有枝幹……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他們還會做各種好玩的事,比如去山洞探險,風不停地吹進吹出,吹進去的很涼,吹出去的變暖,費曼把這個比喻成“就像狗鼻子呼吸一樣”,這樣就順便教了生物知識。

費曼和兒子都很享受這個“胡編亂造”過程,兒子還會去猜故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費曼這個被別人視為絕頂聰明的人,卻常常在孩子們面前裝傻充愣。

比如開車送孩子上學時,總是假裝迷路。孩子們會齊聲高喊:“不對,不對,不是這個方向。”然後,他又故意開往另一條錯路,孩子們又大聲喊:“錯了,錯了!”不過,每次他們都能在遲到之前趕到教室。他還喜歡在孩子們面前講自己的囧事,比如忘了某件事,或忘了某個人的名字等等。

他一直試圖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比爸爸還要聰明。即便是在給孩子解釋東西的時候,也從來不帶有自我優越的態度。也正因為放下了父親的權威,能和孩子們一起鬧、一起笑,家裡的氣氛一直都非常輕鬆歡樂。

而這,也是費曼從父親那裡繼承的:“我父親就是這樣教育我的……沒有任何壓力,只是興趣盎然的討論。”

費曼出生前,他爸爸說:“要是個男孩,那他就要成為科學家。”然後,他真的培養出了一個科學家。但這個過程並不是像哆啦A夢一樣變出來的,而是日復一日的陪伴和努力換來的。

更重要的是,費曼爸爸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到。不管是給孩子讀書、引導孩子深度思考,還是帶孩子觀察世界、輕鬆地討論問題,對家長的學歷、經濟都並沒有要求,只是要求父母能用心點。

費曼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有人問:“如果能和過去的人對話,你會選擇誰?”費曼說:“我希望我的父親能回來,這樣我就可以告訴他我得了諾貝爾獎。”

我想,念念不忘,就是一個孩子對父親最好的讚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