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 赫廣利:知青歲月憶初秋

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經歷。蒲城蘇坊地處關中平原,除了夏小麥,秋糧種的最多的就是玉米、紅苕。

每到夏去秋來,地上種的玉米長出了長長的棒子,而地下的紅苕也將近成熟。我們知青點蓋到了堡子東門外,出了門就是莊稼地。我們知青小組當時人數不是很多,七個男生,五個女生。大家關係都處得很好,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

白天干了一天農活,下工後喝了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打撲克玩“升級”,有人喜歡讀書在燈下夜讀,還有愛好音樂的在戶外拉二胡、吹笛子、吹口琴。

但到了快睡覺時,肚子就餓了。也不記得是誰,提議說咱們到地裡掰點玉米、挖點紅苕墊墊飢。大家一致贊同,就一起出門,有人掂上一把鐵鍁,先到對面不遠的紅苕地中挖出一些紅苕。再到東邊的玉米地裡掰玉米棒子,誰吃幾個誰扳幾個。

西安故事 赫廣利:知青歲月憶初秋

回到知青院,開啟廚房門生火煮玉米、蒸紅苕。不多時玉米煮熟了,紅苕蒸好了。大家走進熱氣騰騰、香味瀰漫的廚房,拿起又香又甜的嫩玉米、鮮甜甘潤的紅苕,大口大口吃了起來。

那時候,化肥按計劃供應,大多秋糧都是上的農家肥。當時那香甜、那鮮嫩、那綿糯的口感幾十年後回想起來,猶如昨日。

饕餮了一餐後,個個撐了個肚兒圓,不敢立即上床休息。就一起走出院門,有人帶上笛子,有人握著口琴,一起走向田野。

初秋的夜晚,天上一輪皎潔的月亮,吐著清輝。地下一望無際的青紗帳,大片大片的玉米田,在輕風地吹拂下沙、沙作響。我們走在鄉間的土路上,吹起了笛子、口琴。大家一起高聲唱起了那年月知青之間非常流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歌曲來。在笛子、口琴的伴奏下,歌聲伴著秋風在廣袤的田野裡,傳得很遠、很遠……

西安故事 赫廣利:知青歲月憶初秋

當時,我們唱的最多的有《北京知青之歌》。歌曲的第一段是:“從北京到延安,路程多麼遙遠。告別了父母,離開了家鄉,被迫到延安。”這首歌有五、六段歌詞。

還有《上海知青之歌》,歌詞開頭唱道:“請問朋友來自何方?阿拉來自上海黃浦江畔。如今即將要分離,偏僻的山村安家落戶。回想起離別上海的情景,夜夢往事湧上心頭。宏偉的大廈,就在眼前…”

下來還有《南京知青之歌》,最為有名:“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可愛的南京古城是我的家鄉……”

西安故事 赫廣利:知青歲月憶初秋

但是,唱的最多的還是《西安知青之歌》。

“西安啊,西安啊!我的故鄉,馬路上燈火輝煌。大街小巷車來人往,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社會主義高樓大廈,你屹立在古老的西安。它是我多年居住的地方,也是我可愛的家鄉。

每當我黎明將要起床,每當我漫步流浪在街上,是那少女美麗的眼晴,讓我終生難忘。四月十六的那天早上,我乘坐汽車離開了家鄉。灞橋的河水滾滾流淌,鐘樓的燕子自由的飛翔……”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過去了的時光,都變成了美好的回憶。回憶過去平添一份樂趣,不亦快哉!

“紅葉為它塗胭脂,白雲為它抹粉黛。秋,靜靜的徘徊、靜靜的徘徊……”

這時,我耳畔彷彿響起了十幾年前,臺灣流行歌手蔡幸娟唱的那首《秋的懷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