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現在的菜鳥裹裹早已不是2015年首次上線時的模樣。它的成長與蛻變之路,你瞭解多少?

文/驛站老鬼

2019。10。11

網際網路時代,“收快遞”已經成為人們離不開的生活方式之一。但對很多人來講,包括快遞從業者在內,在“寄快遞”這件事情上,並不是很隨心,甚至會糾結。

為什麼?因為不夠方便。

尋找下單入口,電聯快遞小哥,等待上門收件,收費價格明細,時效追蹤查詢以及實名登記、開箱驗視等法規要求…如果你親身體會過,就會發現寄快遞並不是一件“輕鬆自如”的事。

國慶前夕的一個下午,

菜鳥裹裹CEO李江華

在秋季戰略釋出會上,面向在場的百多家媒體和行業人直接丟擲了這個問題:

“你真的會寄快遞嗎?”

李江華之問中的“寄”,有

兩層含義

:一是需求,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有沒有寄快遞的需求;二是解決方案,當你想寄快遞的時候,怎麼寄,找誰寄,誰來滿足這些需求。

這是C端群體中最常見的場景。

然而遺憾的是,這麼多年來,快遞江湖雖然玩家眾多且不乏巨頭,但能夠為這個需求場景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和標準化服務的,卻屈指可數。

四年前,“不做快遞”的菜鳥感知到了這個需求的巨大前景,於是就有了菜鳥裹裹APP;三年多後,羽翼漸豐的菜鳥裹裹也正式交出自己的首份“成績單”:

寄快遞年使用者破億,同比增長超過100%;覆蓋全國2800多個區縣,平均上門時間50分鐘。每天有10萬+快遞員提供上門服務,日均業務量超過200萬單。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說,現在的菜鳥裹裹早已不是2015年首次上線時的模樣。

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01。險被叫停

就在李江華和他的同事在闡述菜鳥裹裹未來戰略的時候,除了天貓、淘寶、支付寶、閒魚等阿里體系內的小夥伴,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等幾大快遞公司的大佬也同場齊聚、匯謀助力。

內有阿里平臺流量支撐,外有快遞夥伴集體助力,還不用為資本寒冬發愁……

你或許不知道

:這個現在看上去意氣風發的菜鳥裹裹,在起步階段並不順利,甚至還曾因為找不到方向險些被叫停和放棄。

這背後是對業務模式的艱難探索。

2015年,共享經濟炙手可熱。受此影響,菜鳥裹裹作為C端平臺產品,帶著方便使用者寄快遞的初衷,在連線使用者和快遞小哥上,和滴滴起初類似,採取“搶單”模式——為了吸引更多快遞員入駐,激發業務員的積極性和提升服務,則採取了高額補貼這一簡單粗暴的辦法;為了防止“無人接單”這種極端情況的出現,菜鳥裹裹又找來轉型快遞、業務需求最迫切的德邦來協同作戰。

理論上,菜鳥裹裹構建了一個業務閉環。但骨感的現實卻讓它

很受傷

——業務員搶單的動力來自收入,看到補貼高或者好送的單子就搶,其他則無動於衷;“兜底”的德邦雖然任勞任怨,但收入與付出存在一定失衡。

“運力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是服務質量的波動,服務一旦不穩定,平臺的信任也開始動搖,與此同時還要承受高額補貼的壓力。”

李江華直言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正是因為這個,菜鳥裹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開通了5個城市。不是不想多開,是不敢開通。

“痛苦的過程”在

2016中秋節

這一天達到頂峰:快遞合作伙伴的系統突發問題,導致很多訂單無法及時響應和派出,爽單率一度超過20%。

“這應該是菜鳥裹裹歷史上體驗最差的一天。”

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李江華更多是自我反省,技術出身的他心裡很清楚,這是模式出了問題,方向需要調整。

李江華和他的團隊開始反思。因為再不做出改變,真有可能被叫停:

“一直到2017年初的時候,這個業務還要不要做,我們都還在打問號。”

一邊迷茫,一邊反思。痛定思痛之後,菜鳥裹裹做出了

三個重大決定

,也可以說是決策——

1.

退換貨業務這個方向沒有錯,但一定要證明自己對電商平臺的價值,進一步強化和加深合作與協同;這裡說的電商平臺,除了天貓、淘寶以及後續接入的支付寶、閒魚外,其他平臺也開放服務。

2.

徹底拋棄搶單模式,改為直接派單。

3.

改變與快遞公司的合作模式,建立一套能夠直接觸達網點和快遞員的數字化管控平臺。在此之前,裹裹都是把需求發給合作的快遞公司總部,再由總部進行運力排程。

上述三個“重大決定”之外,菜鳥裹裹同時做出的

另一項決策

也很關鍵——將之前摸索過程中引入的“社會(第三方)運力”從平臺剔除,全部使用“正規軍”,即所有運力都是來自快遞公司的專職快遞員。

正是這幾個決定和改變,深刻影響了菜鳥裹裹後來的執行軌跡,最終將其帶上一個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02。精巧博弈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三大決定”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們既釐清了菜鳥裹裹的業務重心和方向,同時還給出了契合自身基因的方法論。

然而在落地執行的過程中,迎接裹裹的,卻是另一場更大的博弈。

菜鳥“不做快遞”的行業承諾,同樣也是菜鳥裹裹一直以來堅守的

基本原則

——絕不招聘一個快遞員。

菜鳥裹裹平臺上的快遞員,來自各大快遞。因此,當改變組織策略,決定建立一套直達快遞員和網點的數字化管控平臺時,很多人擔憂,甚至直言:

這不是在“越位”搶快遞公司的飯碗嗎?

這套數字化管控平臺,除了消費端的菜鳥裹裹APP外,在行業端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

菜鳥包裹俠APP

,快遞員的專屬工具,具備可自動識別身份,線上接單,上門取件,派件簽收等多種常用功能;二是

菜鳥鏢局

,主要為網點服務,完成快遞網點的數字化,運力側、需求側資料一目瞭然。

“剛開始,不是所有快遞公司願意跟菜鳥裹裹合作。”

李江華坦言,面對這種“無聲的抗拒”,想消除快遞公司的顧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菜鳥裹裹的做法,也堪稱精巧。

通達系幾家頭部快遞保持觀望的情況下,菜鳥選擇了當時業務規模較小的

天天快遞

為切入。尤其難得的是,彼時主掌天天快遞營運工作的副總裁、現申通快遞總裁

陳向陽

正好對菜鳥裹裹這個專案充滿了好奇心和興趣,雙方一拍即合。

因為涉及到系統和資料對接,在初始合作階段,菜鳥裹裹也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快遞員安裝和使用包裹俠的同時,也可以使用天天自有的“天寶”,雙鏈路並行,具體的選擇權交給使用者(快遞員)來自行決定。

就這樣,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後,快遞員慢慢都轉向了包裹俠。

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除了技術方面的優勢,

更具說服力的,是菜鳥裹裹的退換貨業務確實讓參與進來的網點和快遞員賺到了錢

特別是位於城中區的快遞網點,原有業務“空心化”越來越嚴重,“收少派多”已經成為常態,甚至面臨“無件可收”的窘境。反觀消費者的退換貨需求,卻一直在持續增長。靠著這項業務,天天快遞的很多網點不但成功止虧,還越發滋潤。

這種顯而易見地變化,同行的網點都看在眼裡。

百世快遞

率先跟進,嚐到甜頭後一發不可收拾,很多網點不但賺到了錢,甚至還催生了一批專門服務菜鳥裹裹業務的新創網點,方便城市居民個人寄件。

據老鬼瞭解,截至到2017年底,菜鳥裹裹平臺上的退換貨等業務主要由這兩家服務,其他快遞公司承攬的份額不高。

2018年5月,菜鳥裹裹開始跟

通達系

幾家快遞進行實質性接洽,就相關業務的合作進行商討、除錯和對接。一直到今年年初,通達系快遞全線接入包裹俠和鏢局,與菜鳥裹裹開啟戰略合作。

“事實證明,裹裹平臺上產生的退換貨業務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閒魚交易、支付寶下單等新場景業務,確實給合作的快遞公司帶來了增量。這些來自C端的增量與其主營業務比起來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一線的網點和快遞員來講,卻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客觀上,這也幫快遞總部起到了穩定網路、凝聚人心的作用。”

創造增量不是搶飯碗,而是提供飯碗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說,站在這個角度,菜鳥裹裹與快遞公司之間的這場“暗戰”實際上是一場典型的非零和博弈,參與進來玩家的基本上都是贏家。

有這個“打底”,李江華也才有底氣宣示:菜鳥裹裹接下來未來一年將至少給行業帶來

100億元的增量

,服務

使用者超過2億

,至少讓

50萬名快遞員

實現增收。

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03。重新定義

背靠退換貨這個小切口,菜鳥裹裹成功聚集了過億的使用者,連結起佔據國內市場份額超70%的“快遞天團”,不但磕下逆向物流這個痛點,還將寄快遞這件事重新進行了定義。

重新定義

的核心在於,它有效解決了通達系等快遞夥伴在C端寄遞中長期以來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建立了一套新的服務標準體系。

首先是上門時間,做到2小時以內上門取件。

有調查顯示,目前菜鳥裹裹超過一半的訂單都能夠做到在預定時間1小時以內上門取件。今年上半年,快遞員平均上門攬收時間更是從去年同期的57分鐘縮短至50分鐘。

可以預見,隨著通達系快遞運力的全線接入,菜鳥裹裹平臺上可供排程的網點和快遞員分佈更廣、密度更大,上門取件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其次是快遞收費價格得到統一,並且做到了讓消費者、網點和快遞員三方滿意。

根據老鬼掌握的資訊,菜鳥裹裹的

定價原則

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參考各大快遞官網公開的散件收寄價格;二是對標主要同行的給出的市場價格;三是綜合客戶需求及其他個性化要求。

從業快遞的老鐵們都知道,相較於3-5塊錢發全國的電商件,快遞費通常不低於8元的菜鳥裹裹訂單可以說是非常誘人了。較高的快遞費,也為提供服務的網點和快遞員預留了足夠的分利空間,服務質量自然有所保證。與此同時,由於淘系平臺上的絕大部分商家都購買了運費險,因此在退換貨過程中產生的快遞費基本上不用消費者承擔,真正實現了0元退、換,一鍵寄件。

除此之外,在快遞員著裝、用語、行動式工具(藍芽印表機、彈簧秤)配備等服務細節方面,菜鳥裹裹也會同合作伙伴建立了一整套標準規範。

“簡單做個類比就是,目前順豐能夠提供的上門收寄服務,菜鳥裹裹一樣都不少,而且價效比相對更高。”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經過多次實測和體驗後頗為感慨,順豐深耕20多年累積起的寄遞能力和服務體驗,菜鳥裹裹和他的合作伙伴們僅用時三年就做到了。

但在菜鳥裹裹看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04。貼地飛行

這個新的開始,菜鳥裹裹稱其為“快遞新世代”。

9月24日的釋出會上,菜鳥裹裹消費者業務總經理黃鐘詳解了“新世代”下的發展戰略。老鬼從頭聽到尾,總結出兩大關鍵詞——

1.升級

今年6月20日,菜鳥裹裹釋出了一份年中寄件報告。資料顯示:

使用者寄件量同比增長175%,使用者規模增長130%。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退貨換的極致體驗中留下良好印象的消費者,與菜鳥裹裹之間的信任度也與日俱增,更多的寄遞需求開始得到激發和釋放。

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需求,服務必須升級。

作為“明星業務”的退換貨,菜鳥裹裹聯合天貓推出“零等待,免運費,秒回款”的升級服務,從原先的八個步驟,縮減至三步,即申請退款、上門取件、收到貨款。到明年年底,該業務要覆蓋天貓50%的退換貨。

快速增長的“二手交易”訂單,菜鳥裹裹聯合閒魚打造平臺交易安全心智,實現面單加密,保護使用者隱私。

售後服務也進行了升級,丟損必賠、遇到問題投訴消費者“只用說一次”,後續事宜即由菜鳥裹裹全程跟蹤解決。

除此之外,針對高價物品,菜鳥裹裹還將推出保價服務;針對城市青年夜間生活需要,除了延長夜間服務時間,還將推出預約派送服務。

在產品層面,菜鳥裹裹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慧寄件神器——

菜鳥裹裹寄件櫃

。該寄件櫃主要投放在辦公室、前臺等商務場所,功能方面透過智慧IoT技術,提供便利的快遞收取服務,隨時寄快遞、不用等待快遞員,即時稱重、支付,價格、物流透明;同時採用組合式安裝,主機和櫃體可自由拆卸,櫃體大小也有多種規格可選,還可以根據場地情況定製,非常方便。

菜鳥裹裹,貼地飛行

2.協同

升級的背後是協同。

一是

收寄和派送的協同

:收寄端除了上門服務,同步開通寄件點、自提櫃以及智慧寄件櫃等多種自主寄遞方式,在“躺寄”之外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派送端相應的提供多種解決方案,如送貨上門、投遞入櫃、到店自提等,按需派送。

這個“協同”追求的是更多的確定性服務。

目前,菜鳥裹裹在收、派兩端的穩定性已經領先同行,但在全程時效方面仍然不夠穩定。因此,如何透過數字化的管控和排程,來確保全鏈路時效穩定,將是菜鳥裹裹接下來重點要發力的方向。

借用李江華的話,就是:

“從上門時間越來越快,要逐步演化成對取件到送達整個快遞全鏈路的時間要求越來越快,將來消費者在下單時即可看到貨物送達的準確時間。”

二是

線上和線下的協同

:寄件點的設定與寄件櫃投放,就是在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協同應用場景。

聚焦商務辦公場景的智慧寄件櫃,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瞄準的是中高階寄件市場。很明顯,這是在向順豐的“領地”發起侵蝕。

寄件點

的設定,則是為了服務更多的人群。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小區附近的快遞網點或者樓下的洗衣店掛上了“菜鳥裹裹合作寄件點”的招牌,請不要意外。因為未來一年,類似的線下服務站,菜鳥裹裹要在全國建

100000個

從線上走到線下,從上門取件到多種寄件方式並行,菜鳥裹裹要做的就是透過這個“協同”最大程度觸達和連結C端的消費群體。

“下沉是重點。裹裹起步靠退換貨,但絕不會滿足於只做一個退換貨平臺,它的目標是滲透進各種工作和生活場景的寄件市場。只有把這些場景連結和協同起來,菜鳥裹裹價值才能發揮至最大,給使用者帶來的體驗也會更好。”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說,菜鳥裹裹用數字化的方式結構了一張網路,價效比足以媲美順豐;更具意義的是,菜鳥裹裹自始至終都是在圍繞著消費者體驗做升級和產品,推廣過程中雖然也不乏補貼之類的激勵手段,但從來沒有想過靠“價格戰”去獲取市場份額。

裹裹接單,月入過萬。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從成本優先導向服務優先和體驗優先。站在這個角度,菜鳥裹裹也真算得上是快遞江湖風雲爭霸、泥沙俱下中的一股清流了。

或許是感受到了這股壓力,

順豐

近期悄悄推出“SVIP(超級會員)” 來提升使用者寄件價效比及體驗——開通即可享受優惠券、雙倍積分、專屬兌換商品、金牌客服以及獲贈禮品等五大特權;針對C端低頻寄件個人使用者、中高頻寄件使用者、B端高頻寄件使用者的寄件需求,順豐還分別推出了樂享版、尊享版、特惠版、定製版四大SVIP套餐服務。

早在今年年初,另一個“平臺級”選手

京東物流

也正式上線個人寄遞業務,目前服務範圍已超過百城,覆蓋全國。

快遞新世代下,“寄快遞”這個最傳統的需求和應用場景儼然成為一條全新的賽道。接下來的路還很長,但加速下沉的菜鳥裹裹已經在貼地飛行。

老鬼想起了釋出會現場另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細節——菜鳥裹裹的LOGO已經由那隻嘴角銜著一件包裹的小鳥,更換成科技感十足的數智鳥。

蛻變的喻意和指向,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