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文丨吳澤源

七集迷你劇《東城夢魘》,近期完結了。雖然有HBO的光環加成和凱特·溫斯萊特的精湛演出,這部劇的收尾單集能沖垮HBOMax伺服器,並在豆瓣飈出9。1的高分,依然是人們事先未曾預料到的。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當劇情塵埃落定後,我們也終於可以對這部兼顧小鎮風情與懸疑劇情的劇集進行盤點。殺死少女埃倫的兇手水落石出,而受到此案件波及的一個個家庭和個體,也在劇集結尾處重回正軌。這個結尾究竟能不能滿足劇迷的期待?它又會令我們怎樣將這部劇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審視?

1《東城夢魘》之激進:最具人情味的懸疑劇

相信到了現在,所有對《東城夢魘》略有了解的觀眾,都已經熟悉它的劇情前提:在賓夕法尼亞州小鎮「東城」,既是個單親媽媽,又是位17歲少女的埃倫,在一個深夜慘死於槍口之下。

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鎮上警探梅爾開始調查案情,但她漸漸發現,那些她已認識多年的鎮上熟人,如今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向她說謊,或者在隱瞞某些事情。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嫌疑人,每個人的謊言都有著各自的目的,梅爾只有透過自己的經驗與直覺,才能撥開迷霧,看清真相。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小鎮與謀殺,是成就一部傳世美劇的兩個經典元素。《東城夢魘》的劇情前提,也的確能讓我們想起一連串的大熱美劇:《雙峰》《真探》《利器》《謀殺》……埃德加·愛倫·坡曾說,一位少女的死去,是世界上最富詩意的悲慘話題。而透過這樁慘劇折射出的被平靜小鎮表象所掩蓋的人心、慾望與罪惡,也正是一部群像式劇集所求之不得的素材。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東城夢魘》遵循著這個經典模式。在這個圈子狹小、人情關係錯綜複雜的小鎮上,當一樁罪惡發生時,沒有人是徹底無辜的。埃倫的酗酒父親肯尼犯了疏忽之罪,埃倫的堂弟約翰,則在埃倫遇到青春期困惑時趁人之危;約翰的弟弟比利與妻子洛麗都為了掩蓋醜陋的實情,欺騙著梅爾;埃倫的前任男友迪倫放任現任女友對埃倫拳腳相向;就連梅爾的前夫與小鎮的教會執事,都會為了與案情撇清關係而隱瞞真相,少女的靈魂在謊言中遲遲不得安息。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但《東城夢魘》之所以獨特,卻是因為它並沒有極力渲染上述提到的這些罪惡。它的重點反倒放在了劇中一個個家庭和個體的日常生活上,用兇案作為切口,審視著鎮上所有生活單元的家長裡短。

我們看到了肯尼與埃倫之間明顯失調的父女關係,看到了約翰與比利之間單向索取的兄弟關係,看到了神父與執事在信任與懷疑之間搖擺的共事關係。但在這些艱難的關係之下做支撐的,究竟是或基於血緣親情,或基於共同信仰與理想的愛意。它們的底色都是有溫度的。

而全劇中著墨最多的家庭,自然是主角梅爾一家。她的家庭故事複雜:父親與兒子都因精神病症而自殺;她與母親雖是對歡喜冤家,卻總存在一層說不清的芥蒂;她和女兒之間也因為共同親人之死,存在某種無需言傳的張力。唯一可以讓她毫無保留去關愛的親人,是年幼的外孫,但她又在與外孫的母親爭奪撫養權,隨時面臨著失去親人的風險。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對所有這些家長裡短的表現,在劇集中段甚至要蓋過案情本身。但這絲毫沒有減損整部劇集的魅力;甚至可以說,它們正是本劇的魅力所在。透過由一個個小鎮家庭組成的集合體,,《東城夢魘》建立起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學標本,在其中,法理與人情的衝突、公共利益與私人情感的碰撞,被呈現得尤為有力。

作為一部懸疑劇,《東城夢魘》的幽默指數甚至有點超標。劇中最搶鏡的角色——梅爾的母親海倫,其大大咧咧的性格,對待女兒時近乎神經質的直言不諱,以及面對女兒約會物件時難以自持的過度熱情與八卦精神,無不體現出美國小鎮生活的人情味與真實質感。這些細節或許能比案情本身更長久地留在觀眾心中。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而在美學風格方面,《東城夢魘》沒有試圖劍走偏鋒。它對劇情的講述平鋪直敘,它的視聽語言則極盡樸素,甚至顯得有些扁平醜陋。它沒有《雙峰》的奇幻色彩,沒有《真探》的南方哥特質地與哲學思辨,同樣也沒有《利器》中令人難忘的碎片化心理敘事。

但回頭想來,刻意避免塑造出具有辨識度的風格,不同樣也是一種明確的風格選擇?透過那些俗氣的牆紙,穿舊的衣服,扁平的光線,《東城夢魘》在試圖還原美國東北部小鎮的本來面目。它或許像凱特·溫斯萊特不施粉黛的面孔一樣缺乏光澤,但它是使我們窺探美國小鎮生活的一個誠實的入口。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2《東城夢魘》之保守:過於收斂的罪惡

溫斯萊特的表演,無疑是《東城夢魘》這部大女主戲的靈魂所在。她飾演的梅爾看似行事方式生硬,實際上卻十分了解人性;她對嫌疑人的逼問、對自己不信任之人的栽贓,有時近乎玩世不恭,但在細細考量後你會發現,起碼在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事情上,梅爾從不含糊,她所做的一切,不論大膽與否、荒唐與否,都是出於對這片社群的愛。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事實上,除了梅爾自帶的母親、女兒和祖母屬性,以及編劇為她硬性賦予的一條個人創傷線索之外,梅爾的人物形象,與好萊塢經典西部片中那些由亨利·方達或約翰·韋恩飾演的警長和治安官沒有太大區別。他們是公共利益的保衛者,是秩序的守護者。影史上的另一位著名牛仔伊斯特伍德曾借角色之口說:「世上分三種人:羊、狼、牧羊犬。」梅爾大概會很同意這個說法。

但《東城夢魘》的一個重大問題在於,整個故事中缺少足夠兇惡的狼,與梅爾這頭牧羊犬相抗衡。好吧,在第四和第五集中出現的少女囚禁者肯定夠得上級別,但這個角色是如此來去匆匆,以至於他與警方對抗的整段戲,以及他把本劇顏值擔當柯林(埃文·彼得斯飾)射死的橋段,都像是編劇在發現全劇危機指數不足後臨時加入的內容。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而除去囚禁少女的變態男之後,《東城夢魘》就再沒有能真正對他人下狠手的角色了。約翰想殺掉弟弟卻下不去手;埃倫前男友迪倫想掐死與自己無干的埃倫的小孩,卻在最後莫名良心發現。至於殺害埃倫的真兇,則在第七集的層層反轉之後終於現身:他是因為發現父親約翰與埃倫私通而陷入崩潰的男孩瑞恩。他原本不想殺掉埃倫——那只是一次擦槍走火。

所以,當我們看破編劇刻意製造的不合邏輯的障眼法(迪倫之所以燒掉埃倫的日記,是為了爭取那個不久前他還想要掐死的小孩的撫養權?WTF)之後,會發現全劇中最狠的段落,不過是迪倫現女友布麗安娜在埃倫頭上留下的幾記拳腳,和執事約翰遭受的鎮上青年圍毆。後者甚至都沒真正出現在畫面中。

這讓我們看完大結局後不禁會質疑:區區這點小打小鬧,真的需要梅爾這等重量級的牧羊犬出面擺平嗎?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事實上,除了劇情尺度之外,《東城夢魘》大結局的價值取向,也是保守得不能更保守:

劇中的所有角色,最後幾乎都在對家庭與親人的接納與犧牲中,重新獲得了救贖。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把埃倫的腳踏車從橋上扔下的教會執事,非但不是壞人,相反還成了全劇中最受委屈的角色。在臨近結尾處,他重振旗鼓上臺演講,向整個社群傳遞基督象徵的愛與接納的力量。

正是這段演講,為梅爾給予了啟迪。她明白了即便一次次被摯友推開,也不能放棄對她的愛,於是她奔向她最好的朋友、約翰的妻子、瑞恩的母親洛麗的家中,用滿懷憐憫的聖母瑪利亞姿態,將洛麗擁入懷底。

但這種近乎赤裸的清教徒價值宣教,放在21世紀是不是太過時了?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或許,為了突出小鎮人際關係中的溫暖底色,《東城夢魘》的主創犧牲了太多罪惡。這讓劇集結尾的力度有些羸弱,毫無疑問,它不像《雙峰》與《真探》一樣,對美國傳統價值有著破壞力十足的質疑。更不用說它與歐洲影視作品的區別了,要知道,同樣彰顯信仰力量,同樣熱愛以經典宗教姿態結束全片的羅貝爾·佈列松,作品中可從不會缺少真正的惡,以及對上帝及自我的懷疑。

《東城夢魘》大結局牛逼至極,但我也要挑個刺

或許我們需要回到《真探》第一季的結尾,仰望那片夜空。那片夜空中有極致的光明,但它之所以耀眼,是因為有極致的黑暗與深淵在襯托。

至於不被邪惡映襯的善良,不被質疑映襯的信仰,不被冷漠映襯的愛,在現實中不一定存在,而在藝術作品中,它在創作者的技巧運用下,雖然或許能成立,但也只不過是對生活本質的隔靴搔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