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西洋來的颶風》讀後感

這幾天在看《我是大西洋來的颶風》這本書,之前看到好幾本新教育書籍都對這本書有所提及,所以自己很渴望讀到這本書,看到後果然沒有失望,特別想一口氣給讀完。看到作者從未停止學習,自己有些慚愧。理科成績好的颶風老師,畢業後被安排到小學教學,而且被安排教她最不擅長的語文。但是,颶風老師沒有讓弱項一直成為弱項,她一直在學習。她透過自學,透過作為旁聽生,考上電大,電大畢業後,她對教材的把握變得輕鬆多了,工作效率隨之明顯提高。颶風老師用了三年時間,讓語文從弱變強。書中颶風老師寫到,也正是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她真正愛上了教育。這半年看的新教育書籍,讓我發現自己也更加熱愛教育,更想好好努力,努力去做一個擦亮星星的人。颶風老師不僅學,更注重用。教學過程中,她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超越自我,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課堂。

對這本書印象很深的是“閱讀,改變我的行動”這一部分。我們讀過的書都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每本書都讓我們的行動有或多或少的改變。颶風老師年逾半百,邂逅新教育後,走進新教育,重新點燃了教育激情,開始了她的“閱讀年”。颶風老師開始讀各種書籍,學習知曉天命,追尋己立立人,讓自己的教育死去活來,站在新的起點,去學習心理學,以走近孩子心靈,把握教育節奏,用閱讀改變自己的行動。颶風老師學習心理學後,用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一個生命現象,考慮問題從整個生命史出發,心理學的知識在她生命中活起來。颶風老師寫到,學習了心理學她更願意走近每個學生的心靈,去翻閱他們整個生命的成長史,去尋找他們的生命發展途徑,讓心理學知識在生命中活起來。很贊同颶風老師的觀點和做法,看了這本書,關於心理學的應用,多了一些想法,自己也要朝著目標努力。因為正如颶風老師所說,孩子的進步雖然緩慢,但種子開始發芽,我們就有希望看到結果,所以自己也要努力,相信只要付出就有收穫。

圖片發自簡書App

特別喜歡颶風老師把老師比喻成農人,把教室比喻成農人的田地,學生就是那田地裡的花花草草。颶風老師說一個農人,不會嫌棄自己田地裡的任何一顆幼苗,只要是他田地裡的幼苗,他會盡全力去耕種,去讓它們長得更茂盛。看到颶風老師寫的當老師多愉快呀,耕種著一片神奇的生命,能看到那花草生長、不斷地生長,我笑了,本來就覺得做老師很好,看到這樣的詮釋,幸福感油然而生。是的,作為教師,我們要適時地去適應花草的生長,促進他們長得更快點、長的更茂盛點罷了。所以,不強求每個人必須會什麼,只是哪棵花草需要什麼肥料就上什麼肥,讓它們每個人都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罷了。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好這個“農人”,做一個快樂地在自己田地裡耕種的農人,讓自己田地裡的花草儘自己的全力,努力地生長得更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