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今年農曆的六月二十九日就是立秋交節的時間,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那麼今年的秋季是旱還是澇?老話說:“伏水重一錢,旱到八月半”,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伏水重一錢,旱到八月半

“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雨水有多重要?

在農耕社會,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種地,而雨水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莊稼的收成,莊稼的收成又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因為這個原因,龍王才成為了人們廣泛崇拜的物件,就連皇帝都自比為龍,寓意著自己掌管著天下萬民的生活。

於是在農耕社會,很多被冤枉的人都會說讓某地大旱三年,如果大旱三年也就意味著此地沒有人居住了。比如竇娥在臨刑前就說過這樣的誓言,由此也可看出,雨水對人們的重要程度。

“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古人是怎麼預測天氣的?

雖然以前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來預測天氣,但是古人還是想出了很多方法,其中有一種方法就是“稱水”。就是把每個月河水放在一個容器裡,然後透過稱水的重量來判斷當月降雨的多少,水重則雨多,水輕則雨水。

古人在稱水的時候並不是隨便打一些水來稱的,而是在每個節氣的開始之時,取來“河、漢、江、淮”之水,河指的就是黃河,一般是以黃河水來稱重的。因為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中就帶有大量的泥沙,因此而被稱為黃河。

“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而黃河水中含沙量的多少與降雨的多少以及河水的泛濫程度有關,於是人們就透過稱水的辦法,來判斷黃河水的含沙量,從而判斷天氣的變化規律。河水中的含沙量越多,就代表著雨水越多,含沙量越少,就代表著天氣比較乾旱。

河水中含沙量越多,重量就越重,於是人們就根據這個特點來判斷天氣情況。也就是說相同體積的黃河水越重,就代表著雨水越多,如果水越輕,就代表著天氣乾旱。

“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這種“稱水”的方法準不準呢?

在《天下糧倉》中,就有一段描述稱水的場景,劇中乾隆皇帝對大臣說:“大清國開國九二十二年,有八十七年驗水驗準了”。當然稱水的辦法並不是清朝才有的,而是很早以前,先民們發明的一種驗水的方法。

“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人們每到立秋前後,都會透過稱水來分析旱情,水重則雨多,水輕則雨少。先用容易盛來立秋之前的水稱一下重量,等到立秋之後,又盛來同樣體積的黃河水稱重量,然後對比兩次稱重的結果,如果立秋之前的水重,就是“伏水重”,如果立秋之後的水重,就是“秋水重”。

如果“伏水重”,就代表著三伏天降雨較多,如果“秋水重”就代表著秋季降雨較多。老話說:“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意思就是立秋那一天稱水時,如果比立秋前的水重,哪怕重一錢,也代表著雨水比之前多,雨多則莊稼收成就好。

“立秋一錢水,可抵萬兩金”,啥意思?古人稱水識天氣,有道理嗎

當然立秋後的水重,也可能會發生秋澇,因此靠打漁為生的漁民們也會透過稱水的辦法,來判斷秋季會不會漲水,而對於漁民來說,“秋水重”代表雨水多,就會漲水,所以就有了“秋水重,賣魚網”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