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對年妃的愛:一直忍著不殺年羹堯,年妃死後17天才將其賜死

雍正對年妃的愛:一直忍著不殺年羹堯,年妃死後17天才將其賜死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十一月,貴妃年氏病重,雍正帝為了使得年氏病情有所好轉,連忙晉封年氏為皇貴妃來沖喜,並且“倘事出,一切禮儀俱照皇貴妃行”。十一月二十三日,晉升為皇貴妃沒多久的年氏病逝於圓明園。

年妃死後,雍正帝大為悲痛,史書記載這位工作狂人竟然破天荒的“輟朝五日”。到了十二月,雍正帝更是史無前例地追贈皇貴妃年氏為敦肅皇貴妃,“敦肅”二字可謂是至美之諡,尤其是“敦”字在之前只有皇帝用此諡號。

處理完年妃喪事以後,年妃的哥哥年羹堯也是命不久矣。到了十二月,年羹堯被議罪,共有92款大罪,最終雍正帝是格外開恩,賜年羹堯自盡,當時距年妃之死僅僅17天而已。

年羹堯之死其實很簡單,他與雍正帝這對君臣的相處太反常太親密,因此自然是物極必反。前期是雍正帝需要靠他平定青海之亂,因此對他是過分的好,後期則是年羹堯自持有功,不懂進退之道,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觸犯了雍正帝的帝王權威,雍正帝自然是越來越反感,最終這對君臣是反目成仇,沒成為正面典範。

但仔細看看年羹堯被賜死的時間點,足以看出雍正帝對年妃的愛,在年妃病重期間,是不忍年妃受刺激,一直擱置年羹堯的事情,等到年妃病逝以後,才賜死了年羹堯。

雍正對年妃的愛:一直忍著不殺年羹堯,年妃死後17天才將其賜死

可以說年妃活一天,年羹堯就可以在一天,年妃一死,年羹堯就必死無疑。

而這可能也是年妃死後,雍正帝為她破例的諸多原因之一。雍正帝想要清算年羹堯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即使年妃久在深宮也肯定知道,體弱多病的年妃自然擔憂哥哥,憂懼之下自然病情越來越重,以至於最後病逝,雍正帝對此肯定多少有著愧疚感。

雍正帝對於年妃的病情,也是認為有自己的責任:“妃素病弱,三年以來朕辦理機務,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榷診治,凡方藥之事悉付醫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漸次沉重,朕心深為軫念”。

意思是年妃一向體弱多病,但是自己成為皇帝以後,因為公務繁忙,所以對於年妃的病,是從不親自探視,一直交由醫家治病,以至於年妃病越來越重,自己很是愧疚。如果雍正帝一直前往探視,關懷備至,想必年妃有著這般心理慰藉,也不至於這樣早早逝去。

對於這點,有人認為這是雍正帝刻意為之,就是以這種冷落,給年妃以心理壓力,使得年妃早早病逝而死,這樣自己就可以放開手腳的收拾年羹堯,不用擔心來自年妃的壓力。

雍正對年妃的愛:一直忍著不殺年羹堯,年妃死後17天才將其賜死

平心而論,雍正帝這般說法的確有漏洞,年妃體弱多病,自己竟然一直不去探視,的確不合理,但光以此一項,認為雍正帝是有意逼死年妃,多少有些不全面。而且雍正帝在登基之初還要依仗年羹堯,到了雍正二、三年才開始要清算年羹堯,雍正帝在恩寵年羹堯期間,也同樣是沒有去看望年妃。

再往前說,雍正帝對於年妃可謂是相當恩寵,在康熙後期,康熙帝將年妃指婚為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帝之側福晉,從此是一發不可收拾。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年妃生雍正帝第四女。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年妃生皇七子福宜。

康熙六十年十月年妃生皇八子福惠。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年妃生福沛。

年妃從入王府生育子嗣再到去世,十一年的時間中,包攬了雍正帝的所有子嗣,這份恩寵可是無人可及。

雍正對年妃的愛:一直忍著不殺年羹堯,年妃死後17天才將其賜死

因此到了雍正元年二月,年妃直接晉升為貴妃,而同為側福晉,並且資歷比年妃還老的李氏,也僅僅只是被封為齊妃。

同時雍正帝與年妃生的子嗣,無論在康熙年間還是雍正時期皆為福字輩,而非弘字輩。

這多少有些不正常,如果在清初,出現這種情況也正常,畢竟當時剛剛入關,取名字比較隨意。像順治帝福臨的次子取名為福全,不知道還以為這二人不是父子倆,而是兄弟倆。到了康熙時期,皇室取名才開始正常化,像康熙帝子嗣為“胤”字輩,孫子輩為“弘”字輩。

但按照“福”字解釋,還有雍正帝對於八阿哥福惠獨一無二的寵愛,可見雍正帝對於與年妃所生子嗣,是愛屋及烏,因愛其母而對其子是恩愛無比,所以別出心裁的名字中都帶有福字,寓意都是有福氣的孩子,不過可惜的是他與年妃所生子嗣,都沒有活到成年,都是早夭而死。

雍正帝對於年妃的評價也很高:“貴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朕在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疾盡禮,實能贊襄內政”。

由此可見雍正帝對於年妃是真愛,是有著真感情,可能一開始他們的結合有著政治結盟的考慮,但年妃的性格好,能力又出眾,在雍正帝奪嫡和稱帝前後,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二人的感情很深,雍正帝對於這位妃子也是極其寵愛,對其破例很多,真可謂罕見。

雍正對年妃的愛:一直忍著不殺年羹堯,年妃死後17天才將其賜死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