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偃開是寧遠侯嫡長子,行武出身,性格剛毅,為人磊落,一生摯愛是青梅竹馬,自幼訂親的東昌侯嫡女大秦氏。據說,他的父母顧老侯爺夫婦並不喜歡大秦氏,覺得她身體孱弱,性格過於柔順,並不是一個宗婦的好人選,怎奈兒子非她不娶。甚至為了躲避家裡另安排親事,戍邊多年,不肯回家。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捏著鼻子,繼續這樁姻緣。不出所料,這大秦氏別說是持家理事,就算是讓她孝順公婆,照顧夫婿也很難做到,反過來還要顧偃開去照顧她。當時的顧侯夫人也想調教一二,可這大秦氏稍重說幾句就哭哭啼啼,讓她站個規矩,一會兒就暈倒了。七八年無孕,還不喜顧偃開納妾,把顧偃開拿得死死的。讓老侯爺夫婦投鼠忌器,也怕傷了長子的心。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那年,皇上追查國庫虧空,顧家欠了鉅款,限期歸還,如不還清,丹書鐵券收回,顧家危矣!顧老侯爺聽說揚州鹽商白家有女待嫁,嫁妝豐厚便動心了,想著娶個有錢的媳婦度過經濟危機。只是,這白家只此一女,心愛非常,白家老爺經過查探後,知道顧家未婚的嫡子老四老五都不成器,一個只知尋花問柳,一個驕縱無能,只有老大是持重君子,可託付之人。可老大已婚,白家只此一女,肯定不能為妾,便說明緣由,婉言謝絕了。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老侯爺夫婦本就不喜大秦氏,見此情形自是每日冷言冷語,府內一時謠言四起,都說顧家要休了大秦氏另娶鹽商家白氏為正室娘子。大秦氏本就體弱多病,不宜生育,為了情深意重的夫婿,拼了性命生下了長子,終究是掏空了自己,孩子也不甚健康。聞此訊息如五雷轟頂,纏綿病塌,不過半年就撒手人寰。顧家辦完喪事,立刻就往揚州求親。一年之後,顧偃開娶了揚州白氏為正室娘子。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偃開逢此鉅變,心痛難忍。明知道這件事情與白氏無關。可是,每次看到白氏,還是會想起大秦氏。如果不是顧家借了國庫的鉅款,如果不是皇上追查國庫虧空,如果不是白家有那麼多錢,如果不是白氏正好待嫁,如果自己能把一切擔起來,大秦氏又怎麼會這麼年輕就拋下嬌兒,離開人世。他無法埋怨生他養他的顧家,沒法埋怨國庫和皇上,他只能恨自己。每次看到白氏,他都會想起自己的無能,把自己承擔不了的責任壓在了體弱多病的大秦氏身上。直到把她壓垮,壓死,自己再也見不到她。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求娶白氏為妻是侯門的奇恥大辱,也是顧偃開一輩子洗不掉的汙點。所以,就算他知道府裡有人風言風語糟踐白氏和顧二郎,他也沒有說話,他知道是誰在說,也知道這些人在盤算什麼?他是戰場上的將軍,權術謀略無一不通,這些小伎倆,他看在眼裡,卻不想管。事實上,勳爵世家出身的他確實是瞧不起商賈的,尤其,這個商賈之家的媳婦又拯救了顧家,白氏和顧二郎的存在無時無刻不昭示著顧家曾陷入絕境,全憑著鹽商之女化險為夷,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顧偃開和整個顧府的無能和懦弱。那是他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段過往。如果可以,整個顧家都希望能夠刪除那段灰色的記憶。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偃開與大秦氏鶼鰈情深,日夜思念。白氏眼見著自己的官人寧肯抱著一個牌位長吁短嘆,愁眉不展,也不願意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笑臉;府內上至兄弟姐妹,下至女使婆子都瞧不上自己,風言風語地說著大秦氏的美麗高貴,賢良淑德,心慈端雅,說著自己地位低賤,言語粗俗,不堪為宗婦。她怎能不氣?怎能不惱?處處不如意令白氏日益焦躁,又適逢她懷了第二胎,心情壓抑,終是跟顧偃開吵了一架,孩子早產,血崩而亡。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直到白氏死後,顧偃開才覺出了白氏的好。那個直脾氣的鹽商之女,讓他不再有後顧之憂,不但家裡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置產囤地,經濟方面也再不需要他煩惱。可是,她終是去了,一屍兩命,他又虧欠了一個女人,還有她肚子裡未見天日的孩子。顧偃開應該就是那種得到了不珍惜,失去了又去懷念的男人。白氏的死讓他既慚又愧,無地自容。只想著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最好徹底灰飛煙滅,風過無痕。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可是,活生生的顧二郎日漸一日地長大,酷似自己的眉眼中倔強的眼神,每每讓她想起白氏。顧偃開對於顧二郎是矛盾的。這是他的親生兒子,他怎麼能不疼不愛。大兒子顧廷煜孃胎帶的毛病,自小體弱多病,一看就不是長壽之相。每次看著他,自己都會傷懷不已,不忍多看;小兒子根骨不佳,也不是練武的材料。這兩個兒子都似秦家多些。只有顧二郎允文允武,一舉一動,一笑一怒都與自己酷似,耐得住操練,吃得了辛苦,小小年紀一身騎射功夫更是出類拔萃。自己軍務繁忙,一天到晚能空出來的時間幾乎都拿來教他習文練武了。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當然這小子惹禍的本領也是一等一的好。十歲敢騎烈馬在市井中橫衝直撞,傷了十數個百姓,令他賠錢賠禮無數;十二歲把堂兄顧廷煬按在糞池裡,雖未淹死也燻暈了;十三歲把顧廷炳在屋頂吊了半宿,人被凍嚇得半死;十四歲把令國公的世孫拴在馬後,拖著在校場跑了三圈,令國公差點把官司打到御前;十六歲,更是見天兒地跟老子叫板,敢回嘴,敢動手,一腳下去,多少個不長眼的奴才被踹得吐血。十幾歲的顧廷燁儼然已是紈絝裡的祖宗,脂粉中的霸王,三天兩頭就能給他惹出禍端。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所以,每日忙碌之餘,他總會追問:“二郎今日如何了?”所以,每天他扯著嗓子拎著家法追著教訓著這個頑劣之子。他是怕呀!怕二郎誤入歧途,遺禍家族。不知不覺中,他為數不多的慈愛和耐心只給了體弱的大郎,剩下的不苟言笑和嚴厲給了二郎。因為這個兒子是白氏的兒子,也是最像他的兒子,倔強的性子,無法無天的脾氣,年及弱冠就私蓄了外室,連庶長子庶長女都給他生了出來,他如何不氣。他對於二郎是寄予厚望的,他知道顧家這一大攤子只有二郎能挺得起來。可以說顧偃開花在二郎身上的功夫比大郎和三郎加起來翻一番都多。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就這樣,父子親情就在三日一小懲,五日一大罰,打罵之中日顯薄弱。即使心裡都愛著對方,一見面還是天雷地火,不點自燃。父子二人已達到了水火不相容的階段。直到顧二郎知道了母親嫁入顧府的內情以及去世的真相,父子二人的戰爭更是日益升級。顧二郎覺得顧氏族人包括自己的父親都是蛀蟲,用著白家的銀兩,吃著白家的血肉,還踩著母親和自己名聲安享尊榮,富貴繁華,這世上還有良心和公平可言嗎?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是我色令智昏,還是你錢令智昏,是我忤逆不孝,還是你壓根就沒給我機會在我母親面前盡一日孝?”

“這屋子,這棟樑桌椅,還有父親,你打我這杆槍,哪樣不是因為我母親才留下來的?”

“她三船五船的嫁妝,嫁誰不是嫁。”

“她是在這屋子裡被逼死了抬出去的。”

“你有沒有想過我母親,一次都好,你有沒有想過那個未出世的孩子,一次都好。”

顧二郎抱著父親的大腿,淚流滿面,一聲聲地質問就像是一把把尖刀把顧偃開插得鮮血淋淋。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家與白家的婚姻實際上並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是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果。所以,顧偃開說用了白氏的嫁妝,顧二郎外祖是知道的。在古代,用媳婦嫁妝多為時人所不恥。顧家勳爵之尊,丹書鐵券在手,自不願因此遭人抵毀。所以求娶時必是已經說明他們願意付出什麼,白家能得到什麼。白家出錢,有了侯門依仗,另外,就是暗許了白氏嫡子有可能襲爵。這也是為什麼,顧偃開對二郎講:“你外祖是為了這個爵位才把你母親嫁到我們家的。”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可悲白老爺一輩子在商海沉浮,不瞭解勳爵世家的彎彎繞繞,明知齊大非偶,還是貪圖權貴攀了這樁親事,以為女兒嫁入侯府即可改換門庭,富貴榮華;

可嘆顧偃開耿耿君子,有口難言,尤其面對倔強任性而又黑白分明的兒子。畢竟,這並不是一件可以攤開來,光明正大的交易;

可惜白氏至死都被父親和顧家矇在鼓裡,出嫁前只盼著夫唱婦隨,恩愛兩不疑,婚後既知前途多舛,卻毫無籌算謀劃,白白搭上了卿卿性命;

可憐顧二郎自幼無寵無愛,憤懣絕望,一步步墮落,最終被逼出家門,孑然一身,獨闖江湖。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子不教父之過……生性直率真摯,今日之頑劣,盡是吾之過錯……不知身在何處,思念甚矣……萬望兄長照拂一二,不叫此子困於寒暖危殆……拜之謝之,懇求……”

顧二郎離家之後,顧偃開私下裡多方打聽,關照軍內同仁代為尋找照料。顧家幾輩子的人都埋在軍裡了。除非顧二郎不進軍隊,只要進了軍隊,顧偃開必然會知曉。殷殷舔犢之情,拳拳慈父之心,天日可鑑。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偃開不是一個好丈夫,三任妻子跟著她都未得善終,不盡如意。

顧偃開也不是一個好父親,知道長子受人挑唆,暗恨白氏與二郎,不做解釋,致使兄弟鬩牆;

對次子,不聽解釋,不信任,只知一味打罵,致使父子離心;

對三郎,不管不問,任小秦氏嬌養長大,發展為紈絝子弟,未盡父親之責。

《知否》:為什麼顧偃開不相信親生兒子顧二郎,對他非打即罵?

顧偃開死了,臨死之前最惦記的是他每日非打即罵的二郎,惦記的是他孤身在外,有沒有冷著?有沒有熱著?有沒有餓著?他教給了顧二郎一身武藝,一腔正氣和一肚子謀略。對顧二郎來講,他是嚴父,所以,顧二郎才能在行走江湖時有一席之地,馳騁疆場時一往無前,步入官場後縱橫捭闔。顧偃開表面上對顧二郎非打即罵,實際上也給了他安身立命之本。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顧偃開對顧二郎的父愛,雖然方式方法上不盡如人意,但真正該教的都給了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