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文|餘音

編輯|李玲

0

1。

地下黨員王潤森

讓我們把時間的針腳再往前撥一些。少年的藍天野,那時還叫王潤森,很愛聽京戲,也跟著一板一眼地唱過,但他覺得自己天資有限,很快把熱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畫畫。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年輕時的王潤森

後來,逐漸成熟的王潤森成為北平地下黨的交通員。那時北平西郊的西山地區已是解放區,藍天野每天會騎著腳踏車,帶著解放區需要的物資、檔案等,在事先約好的地點和解放區的同志見面,對方也會將需要轉交國統區的資訊或物資讓藍天野帶回。

參加革命之前,王潤森曾和話劇有過短暫的交集。他是沙龍劇社的一員,偶爾會參加劇社裡的排練,在裡面“打打醬油”。

1946年初,根據上級指示,王潤森的姐夫石嵐也回到北平,成立“北平劇聯”,和王潤森一起以“祖國劇團”的名義開展革命活動。比起繪畫,話劇可以直面更多觀眾,讓更多人直接受到新思想的洗禮。曾有觀眾看完王潤森他們的話劇後,找到後臺對演員說:“看完你們的戲,我知道為什麼要鬧革命了。”這樣的話語,讓王潤森充滿了動力,為了革命需要,他漸漸把重心放在了話劇上。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決心投身話劇事業

0

2。話劇演員藍天野

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根據革命形勢的需要,王潤森所在的愛國劇團轉移至解放區。來到解放區的當天,接待他們的人說:“現在進了解放區,為了你們的親戚朋友不受牽連、影響,每個人都要改名字,現在就改。”

王潤森看著解放區的藍天,一個名字從腦海裡冒出:“我以後就叫藍天野。”從此,解放區多了一個文工團的活躍分子——藍天野。

1952年,藍天野正式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人藝”)工作,成為人藝建院後的第一批主要演員。

在人藝的排練場裡,貼著“戲比天大”四個大字。藍天野一直記在心裡,時時刻刻為“一出好戲”服務。他覺得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更要下苦功夫,為了貼近每個飾演的人物角色,藍天野想了很多辦法體驗生活。演農民,他就白天演出,晚上下地割麥子;演紈絝子弟,他就到市場上請教別人怎麼握鴿子。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藍天野在人藝

在北京人藝的35年裡,藍天野主演過70多部話劇,出演過的話劇場次早已突破千場,他還導演過《吳王金戈越王劍》等10多部話劇。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年輕時的方錦龍

03。

永遠年輕的老藝術家

1987年,年滿60歲的藍天野從北京人藝退休。兩年後,古裝神話劇《封神榜》開拍,劇組第一時間邀請藍天野出演姜子牙。

在劇組的11個月裡,他特別認真。擔心他的年齡問題,劇組給藍天野準備了打戲替身,但被他拒絕了:“作為演員,我的形體感覺是可以的。這些打戲我要自己來,因為這是我塑造人物的一部分。”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追求,讓他塑造出觀眾心中永遠經典的姜子牙。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最經典的姜子牙

電視劇《封神榜》播出後,觀眾在一夜之間認識了他。面對湧來的種種讚譽,藍天野表現得很淡然,他認為自己不過是一個演員,一切的誇獎、追捧皆為虛幻,只有站在舞臺上的瞬間才是永恆。

一次排練時,他不慎摔倒,手指骨折,起身後的第一句話竟是:“對不住大家,讓各位受驚了。”有人擔心藍天野的身體,他卻說:“這是我的本分,有什麼豁不出去的呢?只要黨需要我、觀眾需要我,我就要發好光和熱。”

將《家》圓滿呈現給觀眾後,藍天野難得驕傲地對媒體說,自己年輕的時候,還因為體力不支在舞臺上暈倒過,但現在,他可以在臺上站滿100分鐘。

除了將一個個精彩角色奉獻給大家,藍天野還默默重新整理著一項由自己保持的紀錄:年齡最大的話劇導演。自1963年開始,藍天野開啟了導演生涯:先後執導了《山村新人》《故都春曉》《家》《吳王金戈越王劍》《秦皇父子》等十幾部經典話劇,並憑藉《吳王金戈越王劍》於1985年獲北京市優秀導演獎。

在人藝的表演學院培訓班中,也能看到他的身影。知名演員濮存昕、宋丹丹、馮遠征等都曾受過他的指點。他告訴年輕演員“人藝人”應當具備的藝德和品性,教他們感受、體驗角色,在紛繁的社會環境中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人格修養,用心塑造人物,感染觀眾。“為人藝培養人才是我分內的事。”在學員心中,他是一個時刻充滿好奇心、永遠年輕的“90後”。

藍天野的摯友、北京人藝原導演蘇民曾感慨,藍天野身上擁有一種難得的氣質。他用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詮釋著自己忠於信仰、為理想獻身的初心。也正是這份初心,鑄就了他的崇高品格,提供給他無窮的創作激情與動力,成為他永遠年輕的秘訣。

藍天野:比“角色”更傳奇的一生

//

抓住消逝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