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中老周家的幸福婚姻可以複製嗎?

2022年開年爆款劇《人世間》,以中國北方城市裡一個平民社群“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故事脈絡,引發許多觀眾的情感共鳴,也令人津津樂道。這樣一部溫暖的劇,讓大家重新發現並思考親子關係和婚姻家庭。

“原生家庭”奠定了《人世間》的婚姻底色

劇中令人感觸最深的,少不了“光字片”周家三個孩子的婚姻。大哥周秉義和妻子門不當戶不對;二姐周蓉和馮化成大膽“私奔”,仍有蔡曉光對她矢志不渝;小弟周秉昆則愛上獨自一人帶孩子的貧苦女人……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燕看來,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周家的孩子,其實離不開周家這個大家庭對他們的影響。周家看上去是一個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的家庭,其實在中國,這樣的家庭很典型。不是有女人、有孩子的地方,有溫水、有飯菜的地方,就是家,家還承載著情感的歸屬、獲得資源的功能。在這個東北大家庭裡,大家感受到母親無限的溫暖,父親嚴格但很寬容,孩子們愛父母、孝順,一家人其樂融融。張燕認為,“追劇的時候,大家不斷討論,每個孩子對家庭付出了多少,誰更自私等等,其實無論是在家裡照顧父母,還是在外拼搏,為家庭增加榮耀,都屬於孝順的行動,而且每一個孩子在父母心裡都是最好的評價,雖然競爭不可避免,可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也是最真實的血濃於水。”

一張全家福成為寄託情感的重要線索。故事中,全家人聚在一起過年需要多年的等待,這種相互依戀,分離時產生的焦慮、依依不捨之情看著很讓人心疼。周家老兩口的愛意,都藏在無言中。萬般不捨,都藏在偷偷掉落的眼淚中。沒有千言萬語,卻已訴說了千言萬語。張燕說,“回想當下人的生活,能很容易地與家人相聚,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周父周母共同為家庭、為兒女付出,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他們如同家中兩個重要的符號,毫無保留地支援著兒女,如同“定海神針”,讓子女充滿安心感與依靠。這奠定了劇中人們婚姻的基本底色。人生若能找到一個完全信任的人,與之攜手,無論人生起伏、生老病弱,皆有依靠,是一大幸事。

周家孩子的婚姻,有人互相取暖,有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周家三個孩子的感情因緣而起,婚姻因愛而生,卻有著不同的結局。有人互相取暖,相伴一生,有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周秉義和郝冬梅:婚前因素不是決定性的,婚後互動更重要

張燕認為,三個孩子對於愛情婚姻的選擇,展現出多方面的思考,比如金錢地位、學識崇拜、人品吸引等。選擇動機的不同,也會影響婚姻的發展過程。

對周秉義和郝冬梅來說,婚前的因素不是決定性的,婚後互動的結果更重要。岳父母不曾與父母見面,也不如同正常親家般相處,周秉義沒有為此埋怨過妻子。郝冬梅在下鄉過程中意外受傷導致了不孕。周秉義寧願接受,也不肯離開她。家裡人需要照顧,秉義無法分身時,郝冬梅以嫂子的身份承擔了其中許多工作,甚至為了不和秉義分開,辭去在醫院的工作,離開自己鍾愛的手術檯……

兩個人的相處,一直走到白頭,儘管也有磕磕絆絆,夫妻吵架,但始終實踐了一條相處守則:順境時不忘初心,共享榮光;逆境時也不離不棄,同甘共苦。

周蓉和馮化成:價值觀發生碰撞,如何消弭裂縫?

周蓉和馮化成對愛情雙向奔赴了,卻沒有走到最後,因為一方出軌導致分手,婚姻裡到底哪裡出現問題呢?

人生每個階段,親密關係裡的需要都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周蓉從開始的精神需要,到後來對馮化成物質方面的需要,比如分房子,沒有房子就無法與女兒團聚。當夫妻雙方價值觀發生碰撞的時候,婚姻就容易產生裂縫。從激情迴歸平淡後,能讓彼此不離不棄的,是相互認同和欣賞。如何將這種裂縫變小或消失?張燕給出的答案是,“多去傾聽對方的心聲,理解對方的想法,在合適的位置能停下來,包容接納,不必把所有的需要都寄託給對方,在婚姻裡學會微笑承擔。”

周秉昆和鄭娟:相伴相守,懂得知足,懂得感恩

《人世間》的大結局,是秉昆和鄭娟夫婦相守到白頭,有了第三代,在雨中漫步,秉昆笑說,想想就美……這一幕打動了許多人,堪為《人世間》的最好註解。畢竟這對夫妻可謂是劇中最苦的好人,賺盡了大家的眼淚。他們相識於微末,鄭娟因為被強姦而懷孕,靠糊紙盒養活一家子人。受人之託,每月給鄭娟送生活費的周秉昆對她一見鍾情。周秉昆給了孤苦的鄭娟一個家,視其子如己出。鄭娟照顧周家任勞任怨,周秉昆坐牢,她忍受著流言蜚語,到周家照顧癱瘓的周母和他年幼的外甥女。

所以,有人說,周秉昆和鄭娟夫婦,是劇中最幸福的一對。再多的浪漫,再動人的誓言,都比不上始終如一的陪伴。真正的愛,是發自內心地心疼對方;而好的婚姻,是願意心疼對方一輩子。張燕說,“他們給婚姻帶來的啟示,其實就是懂得知足,記住對方的好,不給對方壓力,任何時候都在為對方著想,懂得知足,懂得感恩,真誠樸實、簡單樂觀。” 相互心疼的情意,化作了漫長歲月中的溫暖守護。

如何處理好親密關係,獲得自我成長?

張燕說,無論從哪些因素考慮去選擇,在婚姻生活裡,處理好親密關係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或者是我們自己,無論能力多麼強、受教育程度多麼高、事業做得多麼成功,卻往往處理不好與家人的關係。”多數人並不是不愛家人,卻往往因為不習慣,或不知道如何彼此表達,或未能克服過去的恩怨,使得彼此心裡的疙瘩阻礙了關係的修復。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家庭,我們無法複製《人世間》裡的幸福家庭,但是可以一起探尋平衡共處的方法。

後現代心理諮詢技術中,強調的是資源取向,即社會支援系統可以給個體最大的支援和幫助。2021年國家頒發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強調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家庭與家庭之間各有差異,即使在相似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也各有不同,張燕說,“其實生命本該就是好壞參半、喜憂無常,保持一種豁達、進取和自信,應該是正常的,也是比較好的選擇。無論怎樣的家庭,怎樣的親密關係,我們都要用好本來就有的資源,學會感恩,從各種關係裡獲得自我成長。”

(來源:揚子晚報 記者張楠)

【編輯:金鑫】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來源:長江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