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總有這麼些人,在一般人眼中,他們窮困潦倒,是徹徹底底的生活的失敗者,但是往往就是這些人,總能為人類文明留下點什麼,令後人驚歎,令後人仰望。

提到阿炳,腦海中必定會跳出來一個詞:瞎子,有的人則會知道他就是一個街頭賣唱的,然而,瞎子也好,街頭賣唱的也好,這確實是阿炳真實的狀態,但是除了瞎子、賣唱的,人們提到阿炳還會想起他那流傳千古的音樂佳作,尤其是《二泉映月》這首老少皆知的二胡曲。

為何阿炳一賣唱的瞎子可以譜寫出如此千古絕唱呢?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出生於無錫市,他是私生子,母親在其四歲時被族人逼迫去世,父親是一個道士,對道教音樂頗有研究,有“鐵手琵琶”之稱。

阿炳在八歲時便和父親居住,二人以師徒關係相處,阿炳向父親學習琵琶、笛子、二胡等樂器。父親對他的要求很嚴,不僅要求他迎風口吹笛子,甚至還叫他在笛子上面掛秤砣用來增強腕力。

阿炳也因為父親的教導成了一個刻苦有毅力的人,他在練習二胡的時候,血痕與厚繭便與他的手成了“親密好友”。可以說阿炳的成功,他的嚴父功不可沒。

他不僅教給了阿炳知識,更教會他如何做事,讓他成為一個有毅力、不屈不撓的人。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阿炳穎悟絕倫,具有超於常人的音樂才能,天賦極高,他不但可以彈奏多種樂器,而且技藝高超。他有紮實的音樂素質和極高的音樂修養。

他對中國樂器樣樣精通,其中以琵琶為最為精通。很多民間藝人與阿炳是師徒關係,阿炳拜他們為師,向他們虛心請教,廣泛和深入地學習並鑽研當地的民間音樂。

因為這些,阿炳有了紮實的音樂欣賞與創作基礎。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其中,除了對情感的宣洩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

阿炳從小熱愛音樂,熱愛創作,對於音樂的學習與研究,他從未喪失過熱情,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阿炳確實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但是天賦只是你優於別人的一個方面,要想在各方面脫穎而出,那麼你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阿炳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卻也是他下足了功夫練出來的結果,他四處拜師學藝,虛心請教,只為能讓自己對音樂有更好的理解,從而有更高的造詣,從某一方面來說,阿炳也將自己的愛好變成了事業。

阿炳即使在賣唱時,他仍然享受著音樂帶給他的快樂與自豪,有時候,人們出高價請阿炳拉一曲,阿炳只覺得是遇到了懂他音樂的人,他十分高興,拉得也很起勁兒,他正享受著這份快樂。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二泉映月》旋律淒涼哀怨,充滿了悲傷之情,我們聽到後只感覺到壓抑,彷彿這作曲之人在向我們傾訴著他所經歷的什麼,我們不一定知道創作者經歷了什麼,但是我們透過這首曲子可以猜到他定是經歷了什麼不好的事。

那我們來看看阿炳到底遭遇了什麼吧。

阿炳本就生活在亂世,那時家國憂患:國際上,中國飽受帝國主義侵略打壓;國內,人民飽受官僚主義剝削,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動盪不安,阿炳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份子,又是底層人民,生活自然安寧不到哪裡去。

在他26歲時,父親不幸離世,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雷尊店大道士,阿炳忽然變得富有起來,他只是一個平凡人,面對誘惑,也迷失了心智,放縱自己,也因為這樣,他得了花柳病。有人說他的眼疾是因為鴉片,卻也有人說是因為梅毒,到底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

他開始吃喝嫖賭,吸食鴉片,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因為鴉片的影響,他患上了眼疾,並且眼疾隨著時間一天天惡化下去,後來,他的一隻眼睛失明瞭,他也因為眼瞎不被人歡迎,不被道觀接受,所以,他三十歲左右時,便只能離開道門,流落街頭,開始以賣唱為生。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從一個當家道士變成一個街頭賣唱,阿炳的人生可以說是從雲端跌入了泥潭,其中的失意與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另一隻眼睛也瞎了,從此以後,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華彥鈞這個名字已經漸漸被世人遺忘。

他自己也叫人們不要叫他原來的名字,因為在他看來,華彥鈞這個人已經沒有多少人認識了,人們更加熟悉阿炳,他也已經習慣了阿炳的生活,這短短一句話,道出了無盡的辛酸與無奈,想來,“華彥鈞”不單單是一個名字,更代表了阿炳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雙目失明的阿炳帶著墨鏡,用一具消瘦如枯槁的身體在無錫的大街小巷,乃至一個個細小的泉眼邊上,彈奏著各種樂器,他臉上盡是滄桑,眉間盡是愁苦。

阿炳成為了一個純粹以賣藝度生的民間藝人。阿炳將彈唱融為一體,他不但彈奏各種樂器,還把每天聽到的奇聞異事,透過他的歌喉,用鏗鏘有力的節奏、合仄壓韻的歌詞唱出。

《二泉映月》誕生的原因很現實,就是一個流落街頭的人為了混一口飯吃創作的,但是它表達的感情很真實,真實到令人動容。樂曲透過對景色的描寫,成功將情與景二者融合為一體。

音樂把我們引入夜深人靜泉清月冷的境界。但是我們賞析這首曲子時不應該侷限於它所描述的景色,而應該從它表達的意境來上來感受。

《二泉映月》曲調哀怨淒涼,彷彿“杜鵑啼血猿哀鳴”,我們彷彿見到一個歷經磨難但是堅毅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訴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也聽到了他不為命運捉弄而低頭的呼喊。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二泉映月》剛開始是一首無名曲,它能有如此優雅美妙的名字,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楊蔭瀏。楊蔭瀏是是我國有名的宗教音樂研究先鋒和音樂教育家,他精通音律,極具又有才華,作品及研究成果不勝列舉。

他從小便仰慕阿炳的天賦與勤奮,他將阿炳當作他的啟蒙老師,即使在阿炳後來落魄之後,他仍然對他念念不忘,還去探望他,兩位音樂才子交流最多的便是音樂。

1950年,楊蔭瀏和另一位叫曹安和的教授來無錫為阿炳的曲子錄音,當了解到《二泉映月》時,楊蔭瀏才得知這首動人的曲子居然沒有名字,於是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將其取名為《二泉》,這裡面的二泉指的是,江蘇無錫二泉池,阿炳經常在那裡賣唱。

但是又有人覺得《二泉》這名字聽上去缺了點什麼,給人的感覺始終不完整,於是阿炳自薦將《三潭印月》中的“印月”作為補充,楊蔭瀏覺得“印”字不是原創,轉念一想,想到了無錫的映山和,

對!就叫《二泉映月》!所有人表示贊同,就這樣,千古絕唱《二泉映月》終於有了名字。

《二泉映月》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與重視。主席和總理在聽完這首曲子後紛紛對其表示讚賞,並且號召大家將這首曲子發揚光大。

因此,在國內,《二泉映月》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曲子,被人們廣泛演奏;它甚至還被改編成多種演奏形式流傳國外,1985年,它還榮登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流行樂曲第一名,這對《二泉映月》來說,對中國音樂來說,是個了不起的榮譽。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阿炳的一生如同人們觀看的戲劇一般,跌宕起伏,充滿傳奇。但正是他所經歷的這些苦難與挫折,才成就了音樂上的偉大。

從健康到殘疾,從年輕不諳世事到中年體味人生百態,從一代音樂才子到街頭賣唱者,身份的轉變,讓阿炳比任何人都懂得人生無常,世態炎涼,但是他只能把這種痛苦在他的音樂裡肆無忌憚的表達。

於是才有了《二泉映月》的悽苦、憤怒、不安和寧靜。《二泉映月》如訴如泣,它好像是住在阿炳體內的另一個靈魂。

我們一般人可能體會不到,要麼是我們不會欣賞,要麼是我們沒有經歷過阿炳的絕望。日本作曲家小澤征爾在聽到這首曲子後掩面痛哭,由此可見其多麼感人至深。

阿炳給人的感覺很真實,他不是完美主義,更不是理想主義,更沒有文學小說中的大團圓結局,他是一個遭受舊社會磨難的普通人,是一個有個性的音樂鬼才。每每談到這,本人就不禁會想起和他有類似經歷的貝多芬,一樣的悲苦一生,一樣的身患殘疾,一樣的不屈不撓,一樣的名流千古。

音樂天才阿炳小傳因染病雙目失明,留下《二泉映月》千古絕唱

可以總結,阿炳的成功有自己本身的天賦使然,也有嚴父的教導使然,有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及勤學苦練使然,朱熹有句話說得好: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要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他那困頓的生活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靈感。

阿炳的人生從物質上來說是失敗的,雙目失明,流落街頭,食不果腹,窮困潦倒。在這個爭名逐利的時代,沒有多少人想過阿炳那樣的生活。畢竟,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錢權往往是人們最願意選擇的工具。

但是從藝術上來說他是成功的,這裡的藝術包括音樂藝術和人生藝術。每人都想像阿炳一樣,能夠在某方面有所成就,能夠創造些什麼,同時留下些什麼。

阿炳已故多年,但是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流傳至今,影響著很多人,當時比他有錢有勢的人不少,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名垂千古,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而他本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更是被稱為傳奇,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更是被人讚譽,阿炳其實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他人雖窮但志不窮,吃人嘴短,他嘴不窮。

他就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哪怕流落街頭,卻也絕不伸手向別人要,只是透過自己的才藝獲得維持生存的那一點東西。

他形象卑微,卻在這時候高大了起來。

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人的生命終會走到盡頭,但是你所創造的價值卻也不會隨著你的離開而消失,所以學會創造價值,人不能白來世界走一遭卻什麼也不留下。

阿炳只活了短短的五十七歲,這個壽命不算長,但是他的人生經歷卻比很多人要豐富得多,有的人,須臾數年過著做著同樣的事,卻沒有任何,麻木如機器。

這樣的人生又是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的。生活會帶給我們很多磨難,這時,我們就要像阿炳一樣,坦然接受,卻又絕不低頭,真心熱愛一件事,真心為之付出,只要我們真正做到了,我們就一定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