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據《印度時報》稱,印度平均每天有16名學生選擇自殺,而這只是官方公佈的數字,警方表示,實際上有更多父母不願聲張子女因為考試壓力而自殺的事情,但不聲張不代表應試壓力不存在。

「現實主義」往往是解決社會焦慮的良藥,印度教育題材電影憑藉著毒辣視角,多次成為國內銀幕上的口碑黑馬,《最初的夢想》是又一部敢於直面現實的影片,點映開分貓眼9。4,淘票票9。3,國內外媒體稱其為「印度電影年度最佳」,印度國寶級男演員阿米爾·汗還在推特上發文強烈推薦。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十年前,《三傻大鬧寶萊塢》批判了大學教育的功利性,這是站在教育系統的角度,十年後,《最初的夢想》啟發觀眾,我們的人生不該被淘汰機制綁架,這是站在「人」的角度。

對於多數成年人,大學時光通常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階段,這裡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有理想的學生可以透過學習自我提升,儘可能接觸各種資源,將想法付諸實踐。但是,對未來的恐懼也會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給人「千鈞一髮」的危機感。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影片中,拉加夫因為沒有考上理想學校而跳樓自殺,他的父親阿尼悔恨不已,繼而被迫重溫起自己的大學生活。醫生說,拉加夫很難恢復,因為他沒有活下去的意願,他既害怕讓在乎自己的人失望,也害怕下半輩子都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

自殺已經成為許多國家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的報告顯示,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拉加夫從大樓跳下去的一幕讓我們想到很多被新聞報道的年輕人,他們選擇死亡的原因各種各樣,比如考試失敗,不小心欠了網貸,或是犯了小錯……有的是深思熟慮過後的絕望,有的是激情自殺,但共同之處是,他們因為某一次失敗而對整個人生失去了信心。

所以,拉加夫並沒有真的走到了現實的絕境,他的家庭環境比絕大多數印度人優越,父母非常優秀,而且很愛他,但正因為身邊的一切如此完美,對「不完美」的恐懼便透過考學這件事無限放大。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中國的升學壓力已經很大了,前有中產階級父母「雞娃」例項,後有二本學生「畢業即失業」,名校不一定能保一生的榮華富貴,但沒有名校的光環,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不過印度的升學壓力確實是極大的,只有資料才能讓這個巨型教育工業機器顯形。

在印度,能上大學的人數還不到每年參加高考人數的1/3,片中所提到的印度理工學院,每年報考的學生達10萬人之多,但錄取人數只有2000人,這所學校錄取率低於1%,相較之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率為7。9%,斯坦福大學為5。7%,對於沒有出國留學計劃的印度學生來說,何止是擠破頭顱。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但很多年前或許不是這樣的,拉加夫的父親阿尼剛來到印度理工學院的時候,直接被分到了全是廢柴的四號宿舍,成了名校的「最底層」。

導演涅提·蒂瓦里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了學校的背景,宿舍劃分所代表的殘酷事實,同時藉著阿尼這個人物,講述了他和一幫廢柴老同學的故事,四號宿舍的「六大廢柴」各具笑點:倒黴新生「阿尼」,閱片無數的「色鬼」,媽寶男「媽咪」,嘴炮毒舌的「硫酸」,生活失意的「德里克」,還有酒比書多的「酒鬼」,這些人物都非常鮮活。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但其中存在真情實感的部分,他在學校收穫的不止學位和知識,還有友誼、人生經驗和愛,這是此前他從未整理過的人生角度,也是拉加夫在成長中缺失的部分。

在阿尼對兒子的教育裡,他只談論成功,卻沒有教給兒子如何面對失敗,他同樣沒有告訴兒子,失敗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可以透過不斷的努力扭轉過來的。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這個故事意在啟發兒子和觀眾,成功或失敗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過程,只要戰勝了自己,就是撕掉「失敗者」的標籤。

雖然拉加夫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但當他聽到父親講述的「美好舊時光」,眼睛裡充滿了希望。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這一次,沉浸在故事中的拉加夫只看到了幸福,但又忽視了那些現實,比如他的父母已經離婚很久,而且這些成年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包括一直被他引以為豪的父親,名校畢業,工作不錯,但也無法永遠保持一種成功人生,儘管拉加夫被長輩們的過往鼓舞了,可中年人真實的現狀是受制於現實的,所幸,認清現實的人恰恰沒有選擇死亡。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有人會說,為孩子描繪一幅美好的大學生活圖景,可能會讓他對未來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想象一下,當拉加夫發現自己的大學生活和父親講述的一點都不一樣的時候,會不會重新陷入焦慮?

因為這一顧慮,中國的虎爸虎媽決定讓小孩子早早體會殘酷,把「物競天擇的危機感」注入其後天養成計劃,似乎是越現實越成功,越會「卷」越成功,越放棄幻想越能夠成功。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但這些孩子哪怕有幸站在鋼絲上不曾跌落,也會失去感受生命的快樂,他們大都是社會的空心人,一種不會輸也沒有贏的失落生物。

其實人們的焦慮往往來自對意義的過度求索,以及缺少關於無意義的反思,絕望往往源於太過信任片面的「現實」。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拉加夫的父親和廢柴同學們如此努力,相較於學業,他們完全走偏了,但就像「五個撲水的少年」做了一件與人生規劃脫節的事,就像是雄獅少年非要挑戰那根擎天柱,做什麼不再重要,但一定要嘗試一次問心無愧,不計後果的付出。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有時候,一個家庭的命運取決於講故事的方式,就算不能保證事事順利,至少有杜絕悲劇的能力,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的啟示是,很多人當下所認定的最重要的事情,長遠來看,實際上是無關緊要的。

這部電影的主題實在會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因為它是一個帶有懷舊色彩的情感故事,講述了父子之間的關係,講述了教育篩選機制為個體帶來的巨大困境,包括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考公,很多人面對的巨大壓力已不是往日可比擬的。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某種程度上,這部影片和《摔跤吧!爸爸》是互為補充的存在,同為導演涅提·蒂瓦里的作品,《摔跤吧!爸爸》是當年的現象級電影,收穫IMDb8。4、豆瓣9。0的極高評價,可是,兩部影片的「價值導向」其實是背道而馳的。

在《摔跤吧!爸爸》裡,阿米爾·汗飾演一位意志堅定的狼性父親,他將自己的雄心壯志投射到起初不太情願的女兒身上,將散漫的她們推向極限,但到了最後,是嚴苛的日常成就了他的女兒們,這一價值觀不止印度人喜歡,我們也很喜歡,畢竟「天道酬勤」不會錯。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但是在《最初的夢想》,導演深挖了「成就和榮譽」的本質,失敗並不等於失去榮譽,成功也不是獎牌,而是把潛能發揮到極致。

在大多數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裡,「失敗」以及「不如意」才是常態,如果還有家長藉著《摔跤吧!爸爸》激勵自己的孩子努力刻苦,卻不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那將是巨大的遺憾。

《三傻》之後,總算又看到這樣的電影

毫無疑問,《最初的夢想》是《摔跤吧!爸爸》的進階版,它補足了觀眾對人生成就的誤讀,也為當下迷茫的人們找到了頗具說服力的答案。

《最初的夢想》已於2022年1月7日全國公映,我相信有一種好作品會帶來溫暖,並喚起對美好時光的渴求,大家不要錯過!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