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七旬阿公莫名頭暈嘔吐 元兇竟是脖子上的“小肉疙瘩”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25日訊息(記者王洪旭)7月中旬,今年78歲的陳阿公莫名出現頭暈、嘔吐、乏力等症狀,到醫院檢查診斷為“腦轉移瘤”,但其身體其他部位,沒有發現原發病灶,給後續治療帶來難題。

腦部轉移腫瘤從哪裡來的?為進一步明確診斷,陳阿公到海南省腫瘤醫院醫學影像部做檢查,專家們透過“PET/CT-MRI”多模態影像技術聯合診斷,終於找到了腫瘤“元兇”,是惡性黑色素瘤引發。

但問題又來了。影像和臨床的專家們,查遍患者陳阿公的全身,也沒找到一個符合“元兇”標準的瘤子。陳先生和家人也都異口同聲否定,從沒有過腫瘤病史。

難道是診斷出了問題?“不可能。”海南省腫瘤醫院醫學影像部於麗娟表示,近年來新興的多模態技術互為印證,不會出錯,擔心老人年紀大忘了,建議繼續追溯病源。

隨後,醫生耐心引導陳阿公一點一點回憶。老人終於想起來,幾個月前,他後頸部曾長了一個小肉疙瘩,也就指甲蓋大小,在當地小診所切掉了。陳阿公當時沒當一回事,也沒告訴家人,更沒有做病理檢測。

由於沒有病理結果,對這個“小肉疙瘩”已無法追溯,但專家們綜合評估後,基本確定它就是“元兇”。

經進一步檢查,陳阿公的左側鎖骨淋巴結病理檢測為惡性黑色素瘤轉移,於是為其進行相應治療。

生活中,很多人體表長了小肉疙瘩或色素痣,為了美觀想把它切除,但專家表示,切除前一定要找專家評估,不能隨意切除,若切除不完整也可能誘發黑色素瘤惡變。

“紫外線是引發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之一,面板長時間暴露於太陽下,會增加黑色素瘤和其他面板癌的風險。”海南省腫瘤醫院骨軟外科主任陳煜表示,海南光照強烈,黑色素瘤相對高發,人們在進行戶外勞作和休閒活動時,一定要做好保護,避免將面板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

那麼,身上長了小肉疙瘩或明顯的痣該怎麼辦呢?陳煜表示,體表的痣或小肉疙瘩若長期受到外界刺激,如摩擦、抓撓等,也容易發生惡變,引發黑色素瘤;因此不要下意識地去掐或觸控它,這樣的做法很危險,容易對其產生刺激而發生惡變。此外,如果發現身上的痣或小肉疙瘩有異常,一定要到醫院尋求專業治療,其中對早期黑色素瘤的治療主要靠手術完整切除,晚期黑色素瘤主要是藥物化療和靶向、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