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曾經“邵氏出品,必屬佳品”屬於一代人關於大銀幕的記憶,而這個華語電影中的金字招牌,則出自邵氏集團的老闆邵逸夫之手。作為電影電影世家,邵氏家族自邵逸夫的大哥便開始從事電影產業。當時國內的電影行業剛剛起步,正處於孕育期。期間他們開過電影院,執導過電影,也做過製片公司。由於戰爭的原因,邵逸夫家族四處漂泊,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邵氏家族開始紮根香港,成立邵氏公司。邵逸夫是一個大家族,他們共計有兄弟姐妹8人,邵逸夫排行老六,所以很多人稱呼邵逸夫為六叔。

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作為一名電影老闆,邵逸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電影人,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奠定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但是邵逸夫自己本人卻並不是很有電影才華,他更多精通的是電影生意。用邵氏著名導演胡金銓的話說,邵逸夫很會做生意,但是他卻沒有太多的藝術創新。所以在電影公司發展的早期,邵逸夫還是在一眾電影人的簇擁下,才打下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

除了電影之外,邵逸夫最備受關注的,就是他曾經透過慈善捐助的方式,捐建了6013個教育專案,而其中相當一部分建築,被命名為逸夫樓。據相關資料統計,邵逸夫捐贈的慈善專案,資金超過了100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對社會極其慷慨的邵老闆,卻對待自己的員工非常的苛刻。在邵逸夫的從業生涯中,有許多著名電影人,因為薪資的問題,離開了邵氏電影公司。其中就包括了李翰祥、胡金銓等人,而因為薪資問題,邵逸夫還曾拒絕了李小龍,逼走了許冠文。

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但是要說邵逸夫最大的損失,還要數當年邵逸夫聘請的職業經理人鄒文懷。早在1957年,鄒文懷便加入了邵氏公司,擔任職業打工人。鄒文懷是一位非常精幹的經理人,為邵氏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後來因為管理理念,以及對未來事業的定位問題,鄒文懷離開了邵氏集團。鄒文懷離開了邵氏集團之後,成立了大名鼎鼎的嘉禾電影公司。後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嘉禾電影公司和邵氏電影公司進行了激烈的競爭。

當年在好萊塢小有名氣的李小龍想回到香港發展,第一時間他就想到了邵氏電影這塊金字招牌。但是後來因為薪資沒有談明白,李小龍改投鄒文懷的公司。當時李小龍提出的薪資要求,和邵逸夫能夠給出的薪資要求其實差距並不大。而且要知道,李小龍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就收穫了400萬港幣的票房,這個票房,可是直接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紀錄。按照這個投入和收益,邵逸夫絕對是有賺不賠。但是邵逸夫沒有同意,而且直接將李小龍逼到了對手鄒文懷的陣營。

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李小龍戰略的失誤,也直接導致了,本來垂死掙扎的嘉禾公司,一躍而起,成為香港的另一個電影圈金字招牌。從《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連續拍攝了3部電影,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李小龍也直接成為了世界巨星。李小龍的成功,讓功夫型別片,迅速崛起,而這種型別片,最直接衝擊的,就是邵氏的武俠型別片。

而後,邵氏電影公司的許冠文也轉投嘉禾,據說也是薪資的問題。那段時間,邵逸夫接連判斷失誤,直接導致邵氏電影公司的衰落。不過從生意人的角度而言,邵逸夫當年並不是走投無路,而是他將目光放在了更長遠的事業上。當年邵逸夫以敏銳的嗅覺,意識到,未來是電視機的天下,所以後來邵逸夫加入了TVB。

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邵逸夫之所以不願意給李小龍、許冠文開出高薪,不是因為他否定這兩個人的能力,也不是否認這兩人的商業價值。而是邵逸夫當時有更大的格局,當年邵氏集團已經頗具規模,旗下有許多演員和職工。在開出薪資條件時,邵逸夫考慮的不僅僅是李小龍和許冠文自身的價值,他更要考慮,給這兩個人搞特殊之後,他的整個邵氏電影公司怎麼辦。

出於一個企業家的責任感,邵逸夫沒有打破常規,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邵逸夫放棄了李小龍,放走了許冠文。而這兩個人,是香港影壇整個70年代的票房保障,這次的選擇失誤,讓邵氏公司失去了領先地位。雖然邵逸夫對人才如此苛刻,但是他卻特別熱衷慈善事業,特別是在晚年的時候,邵逸夫幾乎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慈善事業上,而邵逸夫最核心的慈善事業,就是捐贈教育。

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作為商人而言,邵逸夫身上體現了其多重性格,一方面邵逸夫在自己的事業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邵逸夫又透過慈善事業,體現其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這種多重的人格,構成了邵逸夫的這個立體的人物。在與邵逸夫合作過的人中,有大部分人和邵逸夫關係並不愉快,其中就包括大導演李翰祥、胡金銓,著名製片人鄒文懷等。而他們的這些矛盾,大多數體現在經營理念上。比如李翰祥、胡金銓等人,他們作為電影藝術家,在創作影片時更多強調電影的藝術性,而邵逸夫則加更注重電影的收益情況。

吝嗇的邵逸夫和他的逸夫樓

這就是邵逸夫的兩面性,在商業界,他視利益為最終目標,為了儘可能獲取利潤,邵逸夫幾乎窮其所能。但是迴歸到社會個體之後,邵逸夫又極具社會責任感。邵逸夫身上的雙重性,也是他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核心元素,邵逸夫在不同的境況之下,很清楚自己的目標,並且為了目標,他不惜代價,這種敏銳、果敢的性格,是邵逸夫成功的關鍵,而他也不失其偉大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