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文丨躍幕

青年導演仍然需要思考和市場的關係。

2017年,周子陽執導的《老獸》上映。雖然票房成績只有區區的200萬,但對於一部作者電影來說,從影展走到影院就完成了很重要的一個“商業閉環”。這是考量青年導演潛力很重要的一個“路徑”,對於處女作來說顯然是及格的。

而隨著市場對於電影“質感”需求的提升,處女作能夠完成“商業閉環”的青年導演會迅速獲得資本的青睞。明星演員、幾何式增長的投資成本,青年導演透過一部處女作就可以獲得進入主流市場的“敲門磚”。

但從結果來看,真正能夠敲開市場大門的卻是少數。因為能夠在第二部作品中呈現出更貼近主流大眾“氣質”的作品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這就需要整個產業重新來思考資本和青年導演的關係,而青年導演也需要思考和市場的關係。

實際上在塗們憑藉《老獸》拿下金馬最佳男主角之前,在獲得提名後導演就有了“商業機會”。據導演在《老獸》映後接受採訪時表示,當時有一製片人給他打電話,告訴他已經組了一個4000萬的專案,他只要過去做導演就行。但周子陽不但拒絕,還拉黑了人家。

這個舉動的背後,周子陽的回答是“如果那樣,我就完蛋了,商業性的東西我一概不碰!”四年時間的確可以改變很多,但《烏海》可能驗證這種改變還不夠多。

資本幫助青年導演迅速“升級”作品,但如果青年導演始終無法給予正向的價值反饋,那麼這種升級就會變成“無效的精緻”,最終會證明這種“拉郎配”會成為一段彎路。

1、明星演員和青年導演,難說互相成就

兩情相悅的“拉郎配”。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對於《烏海》來說,最重要的演員當然是黃軒。黃軒和流量演員所不同,儘管其出道至今所主演的每部作品都不能稱之為佳作,但也有不少拿得出手的作品。

1、

不過從結果上來說,《烏海》的確讓黃軒獲得了部分專業影迷的好評,但黃軒過往的履歷顯然不足以為此欣喜。而《烏海》因為有黃軒,是否在演員層面上有改觀,實際上也沒那麼明顯。

從觀感上來看,《烏海》更像是黃軒的“定製戲”,整部電影裡實際上黃軒佔據著絕對的主導。電影其實講述了一個並不算複雜的故事,在內蒙小城烏海有錢人家的女兒娶了一個農民的兒子,鳳凰男為了證明自己在時代和社會的大染缸裡一步步激化矛盾最終走向極端的故事。

對於任何一個男演員來說,這個故事都給了極大的發揮空間。

明星演員和青年導演,

劇本深度和人物厚度上的不足,實際上讓《烏海》難以獲得很好的評價。無論是觀眾評分還是豆瓣評分,《烏海》都要低於2017年上映的《老獸》。

難說互相成就

2017年的電影市場,如今回憶起來算是中國電影產業的一個轉折點。當時“口碑為王”成為了市場裡最響亮的口碑,青年導演的作品一旦能夠有良好的口碑,無論最終的票房成績好壞都能被產業所優待。

於是,執導了《心迷宮》的忻鈺坤在《暴裂無聲》裡有了姜武、宋洋、袁文康、譚卓;執導了《路邊野餐》的畢贛,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成本翻了數十倍,還邀請到了湯唯和黃覺。

這讓黃軒既能夠得到一定的品質保障,也能夠有一定的流量效應。

對於演員來說,主演文藝片一方面可以透過電影展和獎項來提升自己演員的質感,另一方面一些角色和劇本的“新鮮感”也讓他們勇於嘗試。例如今年在市場上映的《熱帶往事》,其演員名單裡就有彭于晏和張艾嘉。兩位演員在談及角色時都提到了“特別”。因為和過去主演的角色和人物不同,所以充滿好奇。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但反過來,《烏海》其實留給楊子姍的發揮空間非常有限,由於在戲份上的不對等導致《烏海》從故事上來說更像是黃軒的“獨角戲”。

往往,青年導演會迷失在與資本的“對接”當中。處女作一炮而紅,第二部作品在有了明星演員的加持下,往往口碑表現不如前作。從本質上來說,青年導演很難透過一部作品就獲得充足的話語權,而有了更大的製作和明星演員之後,青年導演的創作自由實際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壓縮,最終在“關係平衡”裡所能夠產出優質內容的機率極低。

雖然《烏海》的故事相對而言更加貼近現實,但現實不等同於共鳴。

提升質感,不是美學升級。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處女作一飛沖天,對於青年導演來說就是其整個職業生涯真正的“敲門磚”。隨之而來的明星演員和幾何式增長的製作成本,都讓他們擁有了讓整個作品升級的機會。在《烏海》前期的採訪中,周子陽不停強調的一件事是電影是阿萊65首次在華語作者電影中使用。

全球最頂級的攝影機ARRI ALEXA 65mm,之前曾拍過《荒野獵人》、《小丑》、《羅馬》,以及國內去年上映的《奪冠》、《八佰》。而《烏海》能夠採用這種頂級的攝影機,對於提升整個視聽體驗的確是可以有幫助的。

隨著口碑對於作品的影響力加深,越來越多的明星演員扎入其中。青年導演的整個創作生態,其實因為明星演員的加入被徹底改變。

周子陽之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形成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這就需要青年導演擁有自己的美學體系。但從《烏海》的美學風格來看,能讓人似乎看到一點安德烈·薩金塞夫《利維坦》的影子,也能看到一點努裡·比格·錫蘭《冬眠》的影子,但很難找到周子陽“獨特的美學”。

但明星演員想要在青年導演的文藝片裡獲得“成就”難度極大,原因在於青年導演是否能夠從容應對明星演員,以及在投資製作上迅速升級是否有成熟的作者表達相匹配是很隱形但關鍵的因素。

雖然周子陽希望“形成更加成熟的、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但在《烏海》裡可能並沒有太多的呈現。

或許周子陽將現實和超現實的融合,一些隱喻元素運用在極為現實的社會體系裡,透過不斷地深化就能夠形成自己的電影語言。但對於很多青年導演來說,透過超現實主義的意象呈現主題已經是一種慣用手法。

而且從評價來看,周子陽曾經在《老獸》裡也用了白馬、鳥、駱駝來輔助敘述,但突如其來的“超現實”實際上在評價上褒貶不一。而到了《烏海》電影在整個敘事結構上實際上有點往型別片的道路上在靠近,整個敘事的展開有著比較標準的“三幕劇”影子。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言下之意在於,更加現實的劇本基礎上《烏海》還是透過一些非現實的意象來呈現“超現實”,這種突兀感對觀眾而言可能會更重。而且《烏海》這次不僅僅採用一些動物來做隱喻,還有類似於在樹下老年人的“高難度瑜伽”等超現實場景。

這些元素的運用,很難說是獨特的電影語言。一方面是美學風格上,很難完全看到周子陽的完整的獨創體系。另一方面在整體風格上,超現實和現實的平衡依然顯得有些稚嫩。但這恰恰也是不少青年導演的通病所在,一些怪異的、超現實的元素融合在現實主義作品裡,反而形成了一種比較統一的風格。

2、缺乏獨特美學的青年導演

下沉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2、

對於青年導演來說,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要想清楚自己與市場的關係。投資規模和製作成本迅速升級之後,究竟是希望進入主流市場獲得大眾認可還是僅僅是因為產業的“順水推舟”?

因為前者需要青年導演的作品更加“下沉”,起碼在敘事和人物上能夠與大眾產生更多的共鳴,而後者則需要產業“反思”,一味的“寵溺”青年導演,但大投資所換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因為本質上青年導演對於在票房市場獲得認可並沒有那麼期待。

當然,既能夠在作者表達上持續進步又能夠在主流市場獲得認可,自然是所有導演共同的願望。但就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這種願望更等同於幻想。

缺乏獨特美學的青年導演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張藝謀近兩年的作品相對而言保持了商業回報和作者表達的平衡。除了今年五一檔拿下11。9億票房的《懸崖之上》,2018年拿下6。28億票房的《影》和去奶奶拿下1。31億票房的《一秒鐘》也都曾入圍了多個國際電影節,並且兩部影片也拿下了多個獎項。

與之形成反差的則是賈樟柯,2018年,《江湖兒女》在當年的戛納入圍主競賽單元,回國之後在定檔釋出會上臺下坐滿了影院經理。藉助著影展光環火速上映,拿下了超6000萬票房。但除此之外,有張譯、張艾嘉、董子健出演的《山河故人》票房3221。2萬、今年上映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票房不足700萬。

青年導演需要謹防"無效的精緻"

但賈樟柯作為華語導演,其獨特的作者表達在整個世界作者電影的範疇裡佔據著一席之地,所以不能透過票房價值來衡量其價值。然而當下絕大多數青年導演,沒有獨特的美學體系,作者表達自然也難以達到同等的高度。

僅從《烏海》來看,首先目前很難突破1000萬的票房成績不能說在商業市場有多成功,而黃軒的“獨角戲”和延伸而來過於單薄的敘事相比導演的處女作《老獸》,進步的幅度也並沒有太明顯的改變。

從一個客觀的視角來看,青年導演的作品在獲得商業性上的幫助之後,努力提升電影的整體質感來獲得大眾更好的觀影體驗,自然也是青年導演逐漸深入市場的一種手段。但是對於青年導演來說。視聽的“升級”可能並不是為了觀眾,而是為了實驗“美學”。

因為對於雙方來說,初期目標的不一致換來的結果可能是雙方都不滿意。

周子陽在豆瓣早期的ID叫“殺死影評人”,而如今早已改成了“水中刀”。在2016年的第一天,周子陽在看完《荒野獵人》發了一個短評。“新年第一天看了荒野獵人,片子還是很勁道,但是任何商業片都暴露出它的習性,就是餘味不足。”

但如今,《烏海》給觀眾的觀感裡,“餘味不足”何嘗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