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入木三分”勝利油田古稀老木匠刻在木頭裡的熱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孔祥茹 黃天陽 東營報道

為深化開展“優良傳統教育月”活動,進一步激發教育青年員工愛崗敬業,為油田發展貢獻力量,4月14日,記者跟隨勝利油田老年服務管理中心集輸老年服務部來到了勝利採油研究院75歲的退休老木匠鄭惠芝的工具房。30平米的小院子,堆滿了木工用的各式各樣的木板、木條、零件配件……在這小院內,老人為我們展示了老一代木工匠人的工具,各種型號的刨子、刨刃、鋸子……其中有一把刨子尤為顯眼,櫸木的材質呈暗紅色,發亮的木頭呈現出使用痕跡。老人拿起這件刨子,給我們講述了這個老物件的故事,也講述了他作為一名木匠的一生熱愛。

工匠精神“入木三分”勝利油田古稀老木匠刻在木頭裡的熱愛

鄭惠芝是山東聊城東昌府人,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木匠。鄭惠芝12歲便師從父親學習木工,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跟著父親走街串巷做木工,耳濡目染加上身體力行學會了不少木工活,小時候就會製作犁地的地排車、手推車等農具。1965年,18歲的鄭惠芝前往青島當兵,成為工兵營三中隊的一名戰士。鄭惠芝在部隊中負責架橋、鋪鐵路木枕、製作大坑道的木頭框架……1971年,時年24歲的鄭惠芝退伍後招工到了勝利油田,成為了油建一公司二大隊三中隊的一名木工學徒。

鄭惠芝的師傅是和他一箇中隊的木工,鄒平人,比他大一歲。由於剛到勝利油田,鄭惠芝沒有趁手的木工工具,師傅便親手製作了一件紅櫸木的刨子送給了他。這件刨子60公分長,刀口有5公分的印子,4斤左右沉,比老人其餘的幾件刨子都要大。“這把刨子已經跟了我50多年了,我用這個刨子安裝過採油廠的門窗,製作過值班房的木門,已經數不清做過多少木工活了。時代發展了,現在能用到這個老刨子的時候非常少了,一般都是電動的,但這個小東西當初也為建設油田時作出不少貢獻的哩。”鄭惠芝說。

鄭惠芝告訴記者,當年在勝利油田油建一公司二大隊三中隊當學徒時,跟著師傅前往孤島修管線,到墾利十八戶村大壩上打煙囪的地基。隨後去了孤島,為孤島的計量站、注水站做了門和窗。1985年,他來到採油院做木工。鄭惠芝說:“當時房子的門窗沒有鋁合金,都是我們木匠一錘一鋸做出來的,我們當時做的那些老建築的門窗估計現在已經拆完了,都換成了鋼材門窗,你們現在去一些油田的大禮堂,看到裡面會有一些舞臺上的柱子,柱子上嚴絲合縫釘著的木板還是我們木匠純手工做出來的,現在留存下來的也已經比較少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分鐘1500轉的電動刨機逐漸取代了老式刨子,電鑽取代了木鑽,人們拆掉了木匠們鑿在門窗框上的一道道橫樑,取代它們的是堅固的鋁合金鋼窗防盜門。慢慢地,由於鋼筋水泥代替了薄薄的木板,單位也不再依賴木匠。1995年,鄭惠芝崗位調動“改了行”,成為了採油研究院的一名門衛。雖然鄭惠芝已不是採油廠的“專職”木匠,但採油廠裡大大小小的活還是少不了“鄭師傅”,廠裡辦公室門鎖壞了,找鄭師傅換換;抽屜打不開了,找鄭師傅修修;椅子壞了,找鄭師傅看看……鄭惠芝還是廠裡的“大忙人”,鄭惠芝也毫無例外地幫著採油廠的同事們修修補補。

工匠精神“入木三分”勝利油田古稀老木匠刻在木頭裡的熱愛

2007年,鄭惠芝退休了。退休後的他,做木工的手藝仍然傳承和延續著,他如今居住在西城聚翠苑小區已經30多年,保留著自己的工具房,日常製作小馬紮,安裝小櫥櫃,從來都是自己動手;鄰居家的門鎖壞了,門窗需要修理了,大家第一時間想到他,他免費上門服務,樂此不疲;2020年小區暖氣整體改造,很多住戶家中需要拆裝暖氣外的木製護罩,找他的居民排隊預約,鄰居們信任他,佩服他的手藝,他熱心解決了各種問題,直到大家滿意,也許融在他骨子裡的工匠精神已經早已入木三分。“大家在一起鄰里鄰居的生活了幾十年了,家裡什麼東西壞了能夠想到我,我能幫上忙一定會幫,老夥計們的感情已經不能用錢來衡量了。同樣的,鄰居們有時候家裡有個什麼物件也會想著我需不需要,會給我留著,看我做木工能不能用得著小零件,一來二去大家都像親人一般,就像我們油田這個大家庭,大家一輩子都是戰友。我是一個木匠,和木頭打了一輩子的交道,老了還能用我的手藝服務大家,我感到非常地開心和自豪。”鄭惠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