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不見咫尺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帝王之女被尊稱為“公主”,她們含著金湯匙出生,從小錦衣玉食,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裝點著她們的生活,過得十分踏實而且滿足。但是,及笄之後的公主,卻逃不過命運的安排。她們要麼會被送往異國他鄉當做平定邊疆的禮物,要麼就會被下嫁臣子作為籠絡人心的工具。

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總而言之,公主沒幾個能嫁給心上人的。甚至,可以說,公主沒幾個來得及有心上人就被許給了別人。也就是說,她們連自由選擇愛人的權力都沒有,就已經是為人妻母了。古時候,中原漢族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會發生一些衝突,長久的戰爭耗費精力與兵力,百姓苦不堪言,帝王也憂心忡忡。所以,比起戰爭,更好的辦法就是和親。

和親,也叫做“和戎”、“和蕃”,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周邊少數民族或者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和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帝王將自己或是旁支的女兒嫁出去,與少數民族首領結為姻親,這樣一來,中國與邊境民族的關係就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和。

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歷史上,第一個想把自家女兒送去和親的皇帝就是漢高祖劉邦。那時候,漢高祖和匈奴打仗打了個平手,這一下,匈奴突然意識到,戰功赫赫的大漢王朝似乎也不是那麼地不可一世。於是,匈奴接二連三地開始騷擾大漢邊境。

這可給漢高祖出了一個難題,此時,匈奴已經羽翼漸豐,漢高祖拿他們已經沒有辦法了。於是,臣子獻計:“不如與匈奴結為姻親,將公主嫁與匈奴。如此一來,兩國結成親家,百年交好,哪裡還有互相打仗的道理。”

皇帝雖為公主的親生父親,但是,他也是一國之君。漢高祖情急之下思慮不周,只以國家大事為重,卻沒有考慮到女兒遠嫁的地方環境有多麼惡劣。他只是想到,大公主正好到了適婚的年齡,只要將大公主嫁給匈奴之首,結為姻親,那麼,首領就是自己的女婿。

到時候,公主再生下子女,沒準自己的子孫將會成為匈奴的下一任首領。

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不過,公主出嫁邊境,第一個強烈反對的就是皇后呂雉。

自己的親生女兒,從小嬌養在溫室裡,錦衣玉食的長大。現在,卻要被送到苦寒之地,並且,可能這輩子都無法相見。萬一女兒吃苦受罪,自己又不在,則難以庇護女兒周全。金尊玉貴的公主,在沒有了皇帝和皇后的庇護,其實,真的是什麼都不是了。

一來二去,皇后就給皇帝吹了點兒枕邊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漸的,皇帝開始動搖了。畢竟,這也是自己血濃於水的女兒,他也捨不得女兒遠嫁。於是,劉邦便收養了一個旁支的女兒,封其為公主,把她嫁給了匈奴。

這個旁支的女兒也沒什麼錯,錯的則是皇帝的派出去打探軍情的那個人。是他們說“匈奴戰鬥力極差”,這才讓漢高祖輕敵,否則,怎麼會打敗仗,出現“白登之圍”?

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漸漸地,歷朝歷代的皇帝似乎是爭著搶著把自己的女兒送往蠻荒之地。比起一場戰爭搞得生靈塗炭,還不如犧牲一個公主。其實,這仗打與不打都是錯的,如果打,勞民傷財,勝了就是窮兵黷武,敗了犧牲的就不只是一個公主。如果不打,割地賠款,無論哪種補償都比和親來得恥辱。。。 。。。所以,前妾一身安社稷,用小小女子就能解決的事情,又何必動用千軍萬馬。

更何況,和親不只是一時的和平安定,更是有著長遠的政治打算。和親公主嫁給的一般是異邦的可汗,如此一來,可汗就成了皇帝的女婿。將來,公主生的孩子會成為新的可汗,新的可汗是皇帝的外孫,那麼,這世間哪裡會有外孫來打外公的道理。這樣以來,一個公主能換來幾十年的和平,皇帝再捨不得,在民族大義面前,他還是會將七情六慾摒棄。

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但是,結為姻親的方式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娶異邦公主,為什麼非要讓自己的女兒受這種委屈呢?但是,歷史上漢族政權娶異邦公主這樣的事情似乎很少。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對於皇室來說,血脈尤為重要。下一代的傳承必須是血脈純粹的皇室子弟,如果娶了異邦公主,血脈會被混淆,則無法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所以,將公主遠嫁,兩家結為親家,一旦翻臉了,皇帝也就只有忍痛割愛,捨棄公主作罷。但是,皇子和公主可不一樣,公主對於皇室來說可有可無,皇子將來是要繼承大統的人。

其實,把公主嫁出去,歷代皇帝也是要克服非常大的心理壓力的。所以,他們通常嫁出去的未必會是自己的親生女兒。高高在上的公主淪為政治犧牲品確有其事,但是,更多的則是選了旁支或者大臣家的女兒頂替。她們才是真正的犧牲品,一輩子沒有受過一天皇恩,卻要為皇族做出犧牲,她們才是最卑微的存在,代替公主做了“龍恩浩蕩的禮物”。

中國皇室為什麼很少娶外族公主當老婆?

自漢以後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可以說,無論是誰,遠嫁女子的悲劇就從這一刻開始了。如果,丈夫可以用心地愛她,至少說是善待她,遠在異地她們還能獲得些許安慰。但是,如果丈夫不能善待她,將她也當做政治的犧牲品,那麼,她就再也不能奢望可以過一天順心日子了。

對我國曆史上各族統治者之間的“和親”,史學界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持否定態度,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如西漢初年的和親就是對匈奴的忍辱退讓,結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驕橫,連年入掠。另一種意見與此相反,認為和親是封建社會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一種最好辦法,它導致民族間的和解,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和了解。

至於這麼問題,在座的各位又怎麼看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