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很難,那為何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是什麼原因?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沿用至今四療法,望聞問切好傳承。——神醫扁鵲

西醫有專門的學校,不同的醫生診治不同的病症,所謂術業有專攻。相比西醫的系統化、理論化,中醫的實用性更強一些。醫生診斷出病症之後,根據臨床經驗和古人的藥方抓藥。近年來一直有“中醫西醫之爭”,實際上這是兩個醫學體系,根本就無法比較。就好比橘子和蘋果都是水果,但是你能說誰更好嗎?

學醫很難,那為何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是什麼原因?

中醫和西醫相比,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中醫名家大部分都是自學成才。比如說大家熟知的扁鵲,還有整理出《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整理出《千金方》的孫思邈,還有中國外科手術鼻祖華佗。這些人都是自己摸索,經過一番經驗積累和實踐,最後成了名震天下的名醫。

如果你瞭解這些名醫的成才過程,以及中醫的發展過程就明白了。首先第一種方式,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才。扁鵲真是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一代名醫的。扁鵲年輕的時候不是醫生,而是一家酒店的客房主管。有一次長桑君來這裡住店,只有扁鵲看出他的厲害之處,對他畢恭畢敬。這個長桑君見他心思通透,於是拿出一本藥方對扁鵲說:“我老了,這秘傳藥方就留給你”扁鵲手握藥方成為了名醫。當然,“祖傳秘方”這種噱頭,也成了中醫騙子的忽悠戰術之一。

學醫很難,那為何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是什麼原因?

西醫的成長,是建立在生物學發展、人體解剖學發展之上的。中醫的發展不是靠理論推進,而是靠大病大災。每當出現大規模疾病的時候,出於自救,中醫醫生不斷試驗,不斷改進治療方案。背後的原理不需要太注意,重要的是中醫能夠治療好病症。自漢代以來,疫症導致死傷無數,其中因為傷寒而死的人佔到十分之七。

張仲景一家兩百多口人,因為傷害病的原因死掉了一大半。張仲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立志要解決掉傷寒病,最後他成功編寫了《傷寒雜病論》,成為了中醫臨床著作。當時張仲景治療能編寫出這本書,就是因為病人太多了。在一次實踐中,和前人經驗的總結中,張仲景不斷摸索出對症下藥的良方。就如同神農嘗百草一樣,一個個試,總選到適合的方法。

學醫很難,那為何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是什麼原因?

藥王孫思邈寫下了《千金藥方》,這是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之一。大家知道這本書是怎麼來的嗎?這些藥方和臨床表現,並不是孫思邈自己研究出來的,而是他遍訪民間古方,蒐集民間醫療經驗,然後再加上自己的實踐,最後編纂而出。不要小看了民間土方,雖然不知道遠離,但是結果證明大部分還是管用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聽長輩說,山上的每一株植物其實都是有藥理作用的。以前的人知道該怎麼用,不過現在西醫發達,這些老一輩的經驗被遺忘了。比如說華佗他透過親身試驗,研究出來了“五禽戲”,以此鍛鍊身體。可惜的是,現在幾乎沒有人會這個鍛鍊身體的操了。華佗是中國外科鼻祖,發明了麻沸散,懂得做簡單的外科手術。

學醫很難,那為何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是什麼原因?

中醫瞭解病症的時候,不像西醫要拿出一系列指標證明。中醫醫生只需要“望聞問切”,一次初步判斷病人的情況,然後對症下藥。看了各位名醫的著作成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們的寫的書大部分都是臨床書籍。這也是由他們的成才經歷決定的。中醫本質就是跟注重實踐的醫學,實踐需要多練,這也就導致中醫名家大多數是自學成才。練出的經驗是自己的,是書籍很教出來的。

學醫很難,那為何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自學成才,是什麼原因?

中醫發展這麼多年,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成就不僅體現在臨床醫術上,還體現在大量的藥方上。很多人不知道,西醫很多藥丸就是照著中醫藥方提煉出來的。他們根據藥方製造出藥劑,然後測試出裡面的有效成分,然後申請專利售賣藥片。其實藥效都是一樣的,中國人用這些方子竟然還要專利費。曾經就有專家呼籲,要保護好中國古醫藥方,可惜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