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朋友圈現在是瞭解一個人的愛好、一舉一動的新型方式。

很多人都習慣用朋友圈記錄生活、曬另一半、曬娃、曬車、曬生活、曬旅行……

尤其是對於大學生來說,發朋友圈更是常規操作。

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遮蔽父母。

當然也會有失誤的時候,忘遮蔽爸媽的後果就是尷尬到摳出三室一廳來。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公開處刑”現場‍

現在的時代已經是00後的天下,身為90後的我們已經都和00後產生了代溝。

從朋友圈裡就可以看出00後的生活方式、腦洞都不是一般的大,90後也是自愧不如。更不要說和家長之間了。

原來上大學,和父母溝通都不是那麼方便,但現在不僅有電話,還有微信,語音聊天、影片聊天,甚至從朋友圈中就能互相看到對方的動態。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但有不少大學生們為了躲避父母的關心和嘮叨,經常會在釋出朋友圈之前遮蔽父母。

可能每個當代年輕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感受吧。家長一看到你發朋友圈,立馬化身為偵探,在看“你去哪兒裡玩,怎麼那麼晚還在外面?和誰在一起?怎麼又不多穿衣服?”

發這段話是“心情不好嗎?受欺負了嗎?”一個朋友圈總能引發多個問題,發朋友圈本人可能都沒注意到吧。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這個朋友圈就很搞笑,他發了個朋友圈,媽媽在下面評論“怎麼餓成這樣啊”從這條評論就可以看出這個媽媽很幽默,恐怕這個學生頭頂一萬隻烏鴉飛過:尷尬到想鑽地縫。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尤其是現在網路熱詞層出不窮,現在的大學生們又是追趕潮流的人,但家長們對這些熱詞不是很瞭解,就很容易引發誤會,從而尷尬就產生了。

況且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父母不一樣,父母看到孩子吃垃圾食品、熬夜等很關心孩子,但家長的苦口婆心對於孩子來說,會覺得很嘮叨,多此一舉。

因此乾脆直接發朋友圈前就把父母遮蔽了。

還有這個朋友圈,這個學生就是把自己和明星P在了一起,還寫著“大家好,我是上頭姐妹,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男朋友”,底下媽媽卻認真評論起來,並吐槽孩子“臉皮真厚”。這本人肯定尷尬十足。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每個人看到父母的評論後,肯定都想著“為什麼沒遮蔽他們?下次一定記得遮蔽”。

還有同學發朋友圈想找個女朋友,這文案可以說是很肉麻了。不僅被家長看到,就連姑姑,姨媽等親人都看到了,還在底下評論排隊形稱:“丟你先人的臉”這些評論簡直就像是“公開處刑”一樣,尷尬到抓地。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其實,朋友圈是否遮蔽父母和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因為每個學生和家長的性格都各不相同,就連家庭氛圍也都不相同。

有的家庭氛圍比較輕鬆,孩子和家長之間像朋友一樣相處;有的家庭氛圍比較相敬如賓,就是傳統的家庭關係,孩子和家長之間比較互相尊敬;有的家庭比較自由,有的家庭比較嚴格。總之,各有各的相處方式。

由此有的會遮蔽父母,有的不會。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雖然部分家長不能很理解現在的潮流,但思想卻比較開明,覺得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因此不會隨便評論。

這樣的家長和孩子相處起來更像朋友。孩子們也不會遮蔽父母,認為父母知道也無所謂,就像朋友一樣,沒有太大的身份界限。只要不是犯了原則性的事就任由孩子過自己的生活。

而部分家長雖然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但卻總有一種身份壓著。這樣孩子會感到很有壓力。因此會選擇遮蔽父母。

因此家長們也應該學著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這樣更能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有一種“尷尬”叫發朋友圈忘遮蔽父母,評論區像“社死”現場

寫在最後:

總之,小編認為,不管家長和我們的相處方式是什麼樣的,都沒必要遮蔽父母。如果讓父母知道,他們會很傷心的,父母想透過朋友圈拉近我們的距離,也是關心我們的方式。我們也應該多去主動了解了解父母,多和父母去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