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現代編撰的盜墓小說《鬼吹燈》裡,虛構了四個盜墓門派。分別為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雖然歷史上沒有小說虛構的這些盜墓門派,但盜墓之風早已成為中國古代盜墓賊的“優良傳統”,特別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盜墓是指個人或團體以非法的方式進入不屬於自己財產的陵墓,取出其中的物品以為己用的行為。從這一定義來看,盜墓活動的動因主要是對墓主人隨葬品的追求,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歷史上也有其他的情況,可算得上是盜墓奇聞。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第一種情況是對仇敵或政敵的洩恨報復。

例如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郭子儀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大破吐蕃。是年十二月,有盜墓賊掘郭子儀之父的墳墓。民間傳聞是魚朝恩遣人所為。朝廷擔心郭子儀發兵謀叛,事發後郭子儀入朝流涕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民間皆以為是政敵對郭子儀的報復,而郭子儀卻認為是自己的“盜墓之軍”殘人墓冢之舉,致使其父之墓慘遭橫禍;發掘政敵及政敵家族的冢墓,在中國古代權力爭奪中曾經被作為厭服對方的極端手段。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掘墓,又是政治懲罰與政治迫害的一種形式。發墓,剖棺,鞭屍,同時又都用以發洩政治仇恨。《左傳》中已有掘墓復仇的史例。司馬遷記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的故事,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清雍正年間興文字獄,曾經發生呂留良因此被戮屍的著名事件。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第二種情況“殭屍人肉”以為藥

第二種情況可算作千古奇聞了,恐怕在科學愈來愈普及的現代社會已經絕跡。陶弘景墓被盜掘,據說是為了劫取其中的‘’丹砂異書‘’。盜墓者分割‘’殭屍人肉‘’以為藥,以及盜竊枯骨‘’以之合藥餌‘’來煉製可以使人起死回生的還魂丹,不知在煉丹和醫學方面有頗高造詣的陶弘景先生如果尚存一絲意識,面對自己已腐爛屍骨會作何感想?恐怕會跳起來大罵道:“你們這些蠢賊,我都死成這麼個狼狽樣,還吃我屍骨!”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還有其它荒唐的情況。宋代有盜墓以取犀帶、玉帶的史例。有人因此甚至不惜發掘自己父親的墓葬;張邦基《墨莊漫錄》說,宋徽宗喜好古青銅器,於是地方官紛紛發掘冢墓求其器以獻上;透過發掘前人墓葬,取其營造材料以為己用,也是值得重視的歷史現象。在河南南陽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可以看到晉人發掘漢墓,並利用漢畫像石作為建墓材料的例項。江蘇徐州還發現晚唐時人利用漢墓墓室重新下葬的情形。這樣的現象,在文獻資料中也有所反映。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據此管中窺豹,可見盜墓活動在古代之猖獗。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盜墓行為的累累遺蹟。唐人顏胄詩所謂‘’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等,是盜墓現象的寫真。透過考古工作的實踐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早已經在考古之前就被開挖,這不能不說造成了國家社會的巨大損失。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司馬遷筆下“掘墓”風習

司馬遷寫述中山地方風習,注意到‘’掘冢‘’行為的普遍。掘冢盜墓雖然是‘’奸事‘’,當時卻有人因此起家致富。西漢時不法貴族作惡地方,盜墓竟然成為一種驕悍者嗜好的遊戲,於是有‘’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所發冢墓,不可勝數‘’的情形。兩漢一些嚴重的社會動亂,如吳楚七國之亂、推翻新莽王朝的民眾暴動等,都有大規模盜墓的記錄。漢魏之際曾經發生盜墓的高潮,據說曹操軍事集團甚至設立了名號為‘’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專門指揮盜掘冢墓的官職。

從陶弘景"屍骨"可煉還魂丹的傳聞,窺視古代"盜墓"之風的盛況

宋元明清時代的冢墓發掘和冢墓破壞事件史不絕書。作為政府行為的掘墓事件,最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偽齊政權在中原地區對兩京冢墓的大規模破壞。劉豫曾經專設主管盜掘陵墓的官員‘’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元代蒙古貴族信用的僧侶,有發掘南宋陵墓的行為。明萬曆年間,宦官陳奉處理民間盜發李林甫妻楊氏墓一案,為‘’得黃金鉅萬‘’的資訊所誘使,竟然‘’悉發境內諸墓‘’。武昌市民反對其惡行,曾經掀起激烈的抗議風潮,幾乎形成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