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朱興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哥,原名朱重六。太祖小的時候,和這個二哥關係最為親密,可以說同生同長(太祖四兄弟,長兄朱重四,年紀比太祖大很多,幾乎是兩代人;太祖三兄朱重七,因為家裡貧窮,很早就給人家做上門女婿,入贅別戶,基本和朱家斷了往來),兄弟情深。

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朱家祖上數代,都是貧苦農民,多次遷徙,到了太祖父親朱五四的時候,才搬到濠州(今安徽鳳陽)居住,歷經鍾離東鄉、西鄉,最後落腳在太平鄉孤莊村。

朱五四一輩子老實厚道,平生都是在為地主開荒拓土,佃種土地。因為朱家窮,買不起田土,只能租種別人的地,等到歷經千辛萬苦把田地從荒地種成良田,地主就加租或者奪佃。沒有辦法,一家人又要搬到別的地方繼續去租地開荒為生。朱五四辛辛苦苦,一輩子種地,到頭來一塊地也沒有獲得,兩手空空,得到的只有人間無盡的風霜,和流不盡的眼淚。

朱五四娶妻陳氏,先後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當做童養媳被送到王家、李家。兒子中,除了大兒子重四娶親,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之外,朱五四實在沒有能力再給三個兒子操辦親事,於是,將三兒子重七也打發到一戶姓劉的農戶家作為贅婿,以減輕家裡的負擔。

太祖小時候,父親朱五四咬牙湊了點錢,讓他上了幾個月的私塾,後來實在是拿不出錢,只能輟學,給地主家放牛,換取一點微薄報酬。大哥朱重四年紀大,幫著父親種地操持,太祖就和二哥朱重六一起,放牛餵羊,砍柴挑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家裡的負擔。朱家人相互扶持,辛苦勞作,為了生活艱辛度日,雖然貧窮,生活還算安定,一家人尚能活下去。

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元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處的淮西大旱,數月沒有下雨,土地荒蕪。然後蝗災又起,

田地顆粒無收,尋常百姓陷入絕地。之後瘟疫爆發,已經斷糧的百姓們經不住接二連三的天災打擊,在病餓中紛紛死去,朱家人也不例外。短短半個月間,太祖的父親朱五四、母親陳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長子朱聖保,四口人接連去世,實在是悲慘。

死者長已矣,生者尚徘徊,為了安葬去世的親人,朱家僅存的成年男丁:朱重六、朱重八(即明太祖朱元璋),向租種土地的田主劉德去央求,請他看在朱家人為劉家種了這麼多年田地的情分上,給予一塊小小的土地,來安葬去世的父母、大哥。

沒料想劉德毫不留情,非但沒有給土地,還把兄弟倆大罵一頓,絲毫不念舊情。重六、重八兄弟悲憤莫名,又無計可施,傷心得大哭,沮喪到了極點。

幸好劉德的哥哥劉繼祖聽到哭聲,出門詢問,得知詳情後慷慨的把自己一小塊田地送給兄弟倆作為墳地,這才使得重六、重八兄弟能夠把親人安葬,不至於死無葬身之所。

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埋葬好親人後,朱家因為災荒、瘟疫也走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為了活命,大嫂王氏帶著剩下的一兒一女,萬般無奈地返回自己孃家,而重六、重八兄弟,也在家破人亡的、走投無路的境地裡,揮淚告別,各自逃命,期盼活下去。

————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兄雲去此,各度凶荒。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兄弟異路,哀慟遙蒼。——-《御製皇陵碑》

分手前,兄弟倆在破爛的老屋前抱頭痛哭,互相鼓勵一定要拼死求存,活出個人樣來。臨行前,兩人依依不捨,相對揮手而別,漸行漸遠,直到再也看不見對方。這一別,朱重八,也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朱重六就再也沒有見面。

之後的朱重八,以十七歲的年紀,四處漂泊流浪,當過和尚、做過乞丐、雲遊四方,卑微而頑強的活著。而朱重六,也牢記兄弟分別時的誓言,拼死生活,他不顧一切地漂泊在艱苦的世間,頑強地討生活,居然也娶了親還生了兒子,取名來旺兒。不過由於紛亂的時局,兄弟間沒有聯絡,誰也不知道對方的生死如何。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還在當和尚的朱重八,因為幼年夥伴湯和的邀請,離開寄居的皇覺寺,投身元末紅巾義軍,從此憑藉勇猛作戰、機靈誠實,得到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賞識,逐步提升在軍中地地位,直至得到郭子興的賞識,被收為養女婿,手握重兵,駐守滁州(今),成為一方大將。並改名朱興宗,後來再改名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而在弟弟扼住命運的機遇,一步步走上人生坦途之時,朱重六卻沒有躲過這亂世的摧殘,苦苦支撐數年之後,再也無法繼續暗淡的人生,默默無聞地死在一個不知名的時刻裡,他的兒子朱旺,也在貧困的生活中夭折。只剩下妻子,一個人孤零零地流浪在家鄉,螻蟻般的活著。

朱元璋駐守滁州的時候,因為生活已經初步安定,所以開始四處找尋失散的親人們。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得到訊息,驚喜萬分地帶著兒女們千里迢迢趕到滁州投奔弟弟,這使得漂泊七八年的朱元璋悲喜交加,和親人們含淚相見,互相述所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貞得到訊息後,也帶著兒子前來投奔朱元璋。因為二姐夫家裡境況稍好,所以能夠和其他親人斷斷續續有一些聯絡,在勉強自保的同時,也能力所能及的接濟其他親人,因此和朱元璋的大姐、二哥、三哥,都有一些來往。不過之後因為天災和亂世,二姐家也無以為繼,出外逃荒,再也不能接濟親人,朱元璋的二姐在此期間也因病去世,只留下二姐夫和幼子,苦捱度日。

見到二姐夫後,朱元璋從他口中得知大姐、大姐夫、入贅的三哥及三嫂都已經在紛亂的局勢中去世,而最親密的二哥,也早就不在人世,所生的侄兒朱旺也夭折了,只有寡居的二嫂,還在老家苦苦支撐,揹著筐子,在野外挖野菜,勉力度日。

於是朱元璋立即派人前去老家尋找二嫂,想把他接到滁州奉養。不過天不遂人願,派出的使者沒有接到二嫂,回報說因為生計艱難、災荒罹禍,二嫂也已經病歿在亂世中。

得到訊息的朱元璋唏噓不已,為二哥嫂的不幸命運而落淚。不過身處亂世,命隨逐萍,活著才是重要的,逝者長眠,也算是解脫。之後朱元璋厚待尚存的親人,加以奉養,以告慰父母兄長的在天之靈。

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思親詢舊,終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獨存駙馬與甥雙。駙馬引兒來我棲,外甥見舅如見娘。此時孟嫂亦有知,攜兒挈女皆從傍,次兄已歿又數載,獨遺寡婦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計忙忙,一時會聚如再生,牽衣訴昔以難當。——《御製皇陵碑》

經過十六年的努力奮鬥,明洪武元年(1368年),當年的貧苦農民之子朱重八,終於消滅群雄、驅逐蒙元、一統江山,建立大明,成為新的天下之主,即明太祖。

在登基稱帝后,太祖把早逝的親人們一一追封,又按照之前自己改名的例子,為父親朱五四改名朱世珍,大哥朱重四改名朱興隆,二哥朱重六改名朱興盛,三哥朱重七改名朱興祖。尊父親朱世珍為仁祖淳皇帝,母親陳氏為淳皇后;追封大哥朱興隆為南昌王,追封二哥朱興盛為盱眙王,追封三哥朱重七為臨濠王,二哥的獨子朱旺為昭信王。之後又封自己一脈之外,朱家唯一的男丁朱守謙(大哥朱興隆之孫、侄子朱文正獨子)為靖江王。

而朱家所有去世的親人,包括二哥二嫂及獨子朱旺,太祖在家鄉中都(即濠州、鳳陽)修建了明皇陵,將他們安葬於此,詔令後世祭拜不斷,這也是太祖對於親人們思念之情的體現。

朱元璋登基後,他的二哥二嫂怎麼樣了?有沒有升官發財?

如果朱重六夫婦能夠逃過亂世的紛爭,堅持活到弟弟朱元璋登基即位的那一天,則必將因為和弟弟的深厚感情而得到無與倫比的富貴榮華。不過命運註定,朱重六及其妻子沒能親眼看見弟弟創立大明社稷,早早離世,和尊貴擦肩而過,實在是造化弄人,不由得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