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此前嘗試探討了香港演員的金字塔陣容結構。

意見正反頗多。

實屬正常,一則對電影的鑑賞力參差不齊,二則有審美偏好的差異,三則粉絲意氣問題。

尤其很多粉絲視角的人,他們非偶像不看,而愛到深處,就不能接受其他演員的作品能比自己喜歡的演員更好,但與之同時,他們又完全不瞭解其他人作品和表演情況,所以就形成了印象偏差。

所以對於這種型別的影迷,建議多瞭解作品再參與討論。

另外還有一部分影迷,對電影的認知和判斷並不準確,他們混淆了商業娛樂和文藝小眾電影的品質標準,也並不能夠準確判定演員的表演段位,錯將常規自然當作驚豔絕頂。

故而,本文將從演員不同階段代表作出發,以作品厚度來定論演員的能力。

我們選取十位大咖演員,配角不列,他們作品先天不足,特定型別如周星馳亦不入列。

以十年為一個階段。

中等質量及以上作品,數量愈少、比例越低則演員的綜合實力可視作越弱。

這就是所謂“代表作品論高低”。

以之再窺演技真相。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出道第一個十年。

首先是周潤發。

他在1976年踏上大銀幕,至1985年累計作品數為25部。

這個期間有《胡越的故事》、《花城》、《傾城之戀》和《等待黎明》四部作品上佳,皆是文藝小眾電影,其中《等待黎明》助其首封金馬影帝。

對於周潤發的評價其實有個誤區。

因為他後期的商業電影太過強勢,所以大多數影迷都迷戀其“雙槍小馬哥”式的角色,在判定演技的時候,自然就帶入了該類表演去和其他演員對比,而如果真正沉下心去品讀他的文藝型別電影,會感受到其入戲與共情能力的雙優。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第二個是劉德華。

1982年拍首作,至1991年作品數為72部。

可圈可點的電影只有《旺角卡門》、《天若有情》及《五億探長雷洛傳》三部,這個良品率很低,不過這個問題與他接片路線有關,有大量粗製濫造的商業娛樂電影充斥其間,這個階段的劉德華,個人表演風格逐漸成型,但因電影型別關係,其角色塑造大多浮光掠影,難以深入。

接下來是梁家輝。

1983年出道,至1992年期間上映作品36部。

其中有《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火龍》、《情人》、《新龍門客棧》和《棋王》六部作品可單列佳片,不過“皇帝”角色就佔去一半,那個年代可謂名導如雲,梁家輝這六部影片無一例外,皆出自頂級名導之手。

而後三部作品雖未拿獎,但演技表現能力其實要遠遠超過首作《垂簾聽政》,這個例子再次表明,獎項並非是判定影片質量和演員能力的唯一標尺。

另一個同期出道的演員是梁朝偉。

他與梁家輝同一年出演電影,至1992年參演電影25部,僅有《悲情城市》和《辣手神探》兩部可列,屬於影路積澱期。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張學友1986年出道,到1995年息影,剛好十年,總計作品數56部。

反覆挑揀,只有三部影片可入列,分別是《最佳女婿》、《旺角卡門》和《喋血街頭》,其中有兩部是配角,另外兩部是三主角之一,而張學友相對其他演員,吃虧的地方在於個人擔綱作品較少,也通常表現出配戲精彩但主角戲乏力的特點。

另一個演員與他同年度開啟影路,劉青雲,十年期間參演電影43部。

有影響力和品質的作品,或僅有《新不了情》、《無味神探》和《呆佬拜壽》三部。

劉青雲是一個幾乎不需要點評的演員,因為他幾乎完全本我,一方面他的演技從一開始就固定了模式,這對一個演員而言並非好的現象,但另一方面不少影評人、導演和觀眾就喜歡他這個套路。

吳鎮宇於同年度出道,但資源上就比較虐了。

同期參演電影32部,但絕大多數都是配戲,更談不上有品質的作品概念,所以反覆挑揀,沒法找出一部個人代表作。

黎明與吳鎮宇情況類似,出道也較早,但資源情況極差。

不過他參演22部,還是能選出《都市情緣》和《墮落天使》兩部代表作,尤其《都市情緣》表現非常不錯,很能放得開自己,有種浪蕩不羈的意味。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郭富城首部作品上映於1989年。

至1998年十年間總計上映作品數為22部,主要作品集中在1994年之前。

有三部電影可稱佳作,包括《赤腳小子》、《浪漫風暴》和《風雲之雄霸天下》,第一部是杜琪峰風格成型之作,第二部是梁柏堅一鳴驚人的作品,第三部則打破了雙週一成的票房神話。

這個階段的郭富城並不重視影壇,早期主要由公司主導接片路線,而從1994年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歌壇,接拍電影則開始慎重,但他意圖走動作巨星路線,差點誤入歧途,他也將在《風雲之雄霸天下》這部作品後陷入表演上的迷茫期。

另一位與他同年出道的演員是張家輝。

他的資源與郭富城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十年間僅參演12部電影,全數配戲。

不過這只是發光的時刻還沒到來,來日方長。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第二個十年。

周潤發在1995年的《和平飯店》之後去往了好萊塢,期間作品數47部。

這個期間有《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秋天的童話》、《監獄風雲》、《八星報喜》、《阿郎的故事》、《喋血雙雄》及《賭神》八部入列。這個階段周潤發主要是商業上爆發,但其演技能力已到精深之境,無論商業還是文藝皆信手拈來,結合氣場之下,幾乎所有人都將淪為陪襯。

劉德華第二個十年(1992年~2001年)作品數42部。

可單列出《新上海灘》、《暗戰》和《阿虎》三部電影,其作品同質化情況較上個十年更為嚴重,導致精品率更嚴重偏低。

再看梁家輝(1993年~2002年),期間作品36部,剛好與第一個十年持平。

其中有《黑金》、《江湖告急》、《刮痧》和《雙瞳》四部作品可陳。

這個良品率其實也不算高,但有一部極為出挑的作品《黑金》。

梁朝偉這個階段(1993年~2002年)有34部作品。

有《重慶森林》、《春光乍洩》、《暗花》、《花樣年華》和《無間道》五部可選。

五部作品皆是巔峰狀態,拿獎無數。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張學友第二個十年(1996年~2005年),連同客串電影在內總計有十部。

其中《男人四十》、《金雞2》和《如果愛》可單列,其影路與息影前剛好一百八十度調轉,從外放轉為內收,但並不得其法,連同如《喋血街頭》那種令人印象深刻爆發張力也一併消失,所以他後期作品,很難讓人印象深刻。

劉青雲這十年參演電影34部。

可單列的作品包括《十萬火急》、《高度戒備》、《再見阿郎》和《忘不了》四部。

吳鎮宇作品量猛增,達66部,但大多都是配戲或不知名情況。

可選作品有《高度戒備》、《爆裂刑警》、《槍火》、《茱麗葉與梁山伯》和《無間道2》五部,其中《無間道2》可稱頂級。

黎明參演電影20部。

能選出《甜蜜蜜》、《半生緣》、《真心英雄》、《玻璃之城》、《一見鍾情》、《三更之回家》和《七劍》七部作品,也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全盛期。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1999年~2008年,郭富城總作品數為十部。

有五部電影可稱佳作,包括《柔道龍虎榜》、《三岔口》、《父子》、《C+偵探》和《白銀帝國》,尤其後半程,如同開掛一般的表現,幾乎每部作品都可單列,《父子》一躍頂級。

他跟很多演員的情況不一樣。

大多數人都會在第二個十年抵達個人巔峰,但對郭富城而言,雖然作品質素和演技表現直線飆升,然而這僅僅是他狂奔之前的起步階段。

張家輝總作品數達到24部,依然少有主力作品,但以一部《證人》爆發。

從另一個角度看,杜琪峰或是他影路的點撥人,其“鬥狠”式風格在杜琪峰電影中初露鋒芒,《證人》是頂格作品。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第三個十年。

以《臥虎藏龍》為標誌,周潤發迴歸華語影壇(2000年~2009年)。

四部華語作品僅有《臥虎藏龍》一部影片可挑出。

劉德華的第三個十年(2002年~2011年)作品量為25部。

有《大隻佬》、《無間道3:終極無間》、《門徒》、《投名狀》和《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五部作品可陳,作品質量開始上升,期間奪得兩座金像獎影帝獎盃。

梁家輝(2003年~2012年)期間作品數36部。

出彩作品的比例開始下降,僅得《長恨歌》、《黑社會》、《跟蹤》和《寒戰》四部可單列,但其實在《跟蹤》裡他並不如任達華出色,角色塑造表現出一種急切求變而不得的狀態,而《寒戰》則是職業生涯的最高峰作品。

梁朝偉則產量大減,總計作品12部。

好作品有,但數量變得稀缺,只有《2046》和《色戒》兩部,其中《色戒》非常強。

開始表現出戲路受限的問題。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張學友步入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個十年。

總計九部作品,其中《月滿軒尼詩》和《暗色天堂》單列,很多人喜歡的《赤道》則其實是失敗之作,這個急躁而前後完全不搭界的教授角色,或可宣告其角色塑造能力的失去。

劉青雲第三個十年(2006年~2015年)參演電影18部。

可單列的作品包括《神探》、《竊聽風雲》和《奪命金》、《大魔術師》、《掃毒》五部。

吳鎮宇繼續瘋狂參演電影,這個十年有33部作品。

可選作品有《放·逐》和《西風烈》,基本屬於浪費職業生命的時期。

黎明步入職業生涯最後的十年,作品總數14部。

沒有一部可選,其在上個十年以《三更之回家》登頂巔峰之後,迅速墜落。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郭富城逐漸上巔峰,職業生涯第三個十年(2009年~2018年)有23部作品。

有十二部電影可單列,包括《殺人犯》、《B+偵探》、《最愛》、《百年浮城》、《寒戰》、《全民目擊》、《踏血尋梅》、《道士下山》、《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戰2》、《破局》和《無雙》,演技成長肉眼可見,且有數部可並列頂級。

其中《最愛》提名內地金雞獎影帝和羅馬電影節影帝,在金雞獎以一票之差輸給孫淳,在2016年以《踏血尋梅》首封金像影帝。

張家輝該階段作品數15部。

水準之上的作品有《旺角監獄》、《線人》、《大追捕》、《激戰》和《掃毒》五部,憑《激戰》奪得第二個金像獎影帝。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第四個十年。

周潤發有13部作品。

其中可挑出《孔子》、《讓子彈飛》、《銅雀臺》和《無雙》四部影片,但已不在個人巔峰。

劉德華有21部參演作品。

有《桃姐》、《失孤》、《追龍》和《拆彈專家2》四部影片可列。

梁家輝13部作品僅得《智取威虎山》和《寒戰2》兩部在水準之上。

梁朝偉四部作品,唯《一代宗師》可略挽顏面。

劉青雲2016年之後只有三部作品,《危城》、《我的寵物是大象》和《拆彈專家2》,《危城》勉強可看,《我的寵物是大象》慘不忍睹,其演技簡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吳鎮宇參演了13部電影,只有一部《逆流大叔》可看。

郭富城2019年之後上映兩部作品,《麥路人》和《秘密訪客》,其中《秘密訪客》受觀影輿論影響,但電影質量其實頗高。

港影:一場加法,以代表作數量論高低,再窺演技的真相

從總作品數和中等質量以上作品的比例,演員情況其實就一目瞭然。

其中不計算客串和群戲電影。

但很少人對上述作品均有所瞭解。

更有部分人觀影偏好嚴重,並不能夠真正界定普通作品與頂格作品的界限。

而就現在的待映作品而言。

劉德華、梁朝偉和郭富城待映作品頗多,其他人則是寥落狀態。

統計僅為闡明事實。

這十位演員其實都稱得上好演員。

只是因為路線與資源的不同,呈現出來不同的影路狀態。

其中亦有可堪總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