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記者 師文靜 實習生 許亦楦

近日,電影導演路陽執導的電視劇《風起隴西》收官,該劇高階的電影視覺審美、對三國風物與生活方式的精緻呈現,為古裝劇創作注入一股新鮮感,同時這部劇又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這兩年,轉戰電視劇領域的電影導演陸續交上了答卷,好劇不少,但似乎不少作品並未滿足當下觀眾的口味,不斷引發爭議。電影導演勇於“雙跨”拍劇的趨勢明顯,給“劇圈”注入了新話題、新討論,也讓電視劇作品呈現不一樣的色彩。

褒貶

電影導演“下凡”拍劇遭遇爭議,路陽不是第一個。這兩年陸續拿出電視劇作品的電影導演很多,作品型別多、風格多元、佳作很多,也有多部劇引發一系列電視劇創作的探討。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電影市場不可控性較大,網路劇抵達終端的途徑更短,這都促使創作者在一定時間內從電影到網路劇的流動。劇集更加樂觀的收益回報等,也吸引著行業目光。在這個背景下,這兩年具有號召力的電影大導演開始以不同方式執導、監製電視劇。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已播作品中,有電影導演羅永昌執導的網劇《盜墓筆記》,管虎拍攝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陳正道執導的懸疑劇《摩天大樓》和都市愛情劇《愛很美味》,王小帥執導的懸疑劇《八角亭謎霧》,馮小剛執導的《北轍南轅》,陳思誠監製和編劇的網路劇《唐人街探案》,李少紅的《大宋宮詞》,宋曉飛執導的《雪中悍刀行》,路陽的《風起隴西》等。

還未播出的有王家衛的劇版《繁花》,張藝謀的電視劇處女作《主角》,吳宇森的網劇版《赤壁》等。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絕大多數電影導演會在參與劇集製作的過程中用電影團隊,為劇集增加電影質感;不少導演拍劇選擇嘗試多型別作品創作,可以看出古裝、奇幻、懸疑、犯罪等題材受歡迎。大導演的加入,為電視劇品質做了保駕護航和有趣的嘗試,比如陳凱歌監製的民國傳奇劇《民初奇人傳》帶來了電影級的幕後班底,《趙氏孤兒》《天下無賊》《建國大業》的幕後人員會集。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馮小剛執導的都市劇《北轍南轅》,從編劇到攝影到音樂、美術全是大腕,黃渤飾演“數字先生”,宋丹丹諷刺“明星番位”,大腕雲集的配置以往只有在電影中才有。

這些電影導演拍攝的劇集,出現了有口皆碑的《愛很美味》《摩天大樓》《傳聞中的陳芊芊》等,也有作品引發大眾對於國產劇創作的關注和熱議,如《八角亭謎霧》《北轍南轅》《雪中悍刀行》《大宋宮詞》等。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馮小剛的電影有強烈的平民氣息,善於刻畫出彩的群像,所以他拍女性群像劇《北轍南轅》,劇中有很多馮小剛式生活細節的呈現,倒數第二集女主角尤珊珊吃蛋糕悼念黑哥那段,無聲的大悲,令人感觸,很像《天下無賊》的結尾。但這部劇的爭議在劇本,劇集一開播就遭遇“太懸浮”的吐槽。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八角亭謎霧》把懸疑劇拍成了“文藝範”的家庭倫理劇,這部劇在王小帥導演的掌控下,呈現出太多反懸疑、反型別的特質,沒有立刻樹立人物特性,而是慢慢鋪展角色內心世界;沒有高概念懸疑的正邪雙方對立模式,在對節奏的控制、情緒渲染、人物刻畫上都背離了懸疑網劇受眾的觀影習慣。有觀眾認為該劇“偽裝誘發犯罪”“精神病人誤殺”的犯罪模型,不需要做這麼多前情鋪墊,可以多刪減幾集。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擔任《一代宗師》《鬥牛》攝影師的宋曉飛執導《雪中悍刀行》,完全是電影創作模式。這部劇有整本分鏡;武戲按照電影拍,追求打戲的飄逸感、寫意感;用電影攝像機拍攝,鏡頭、景深都是電影標準……整部劇的打戲風格、影像風格都追求電影調性,但導演做的這些努力,尤其是慢動作、飄逸感、綠濾鏡成為網友吐槽的靶子,甚至可以說毀了這部大製作古裝劇的口碑。

有爭議的作品,其實都與導演的風格有關,電影導演的風格彰顯,給電視劇創作帶來很強的衝擊力,這種衝擊力跟電視劇觀眾的審美慣性、審美需求,有著巨大的衝撞和拉扯。

利好

陳正道是目前轉型拍劇的電影導演中最成功的,《摩天大樓》《愛很美味》都有穩定的口碑,他的懸疑劇和情感劇都有自己的風格。其實陳正道的第一部劇《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是撲街的,是典型的爛尾劇。而《摩天大樓》延續了《記憶大師》《催眠大師》的電影審美,透過道具、場景的構建,突出視覺的衝擊力,這點跟《魷魚遊戲》有點像,然後走的是高概念、強型別的風格。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同樣是女性群像戲,《愛很美味》借鑑的是美劇同類型劇,專注於大量的生活鏡頭,專注於女性生活和情感故事,熱點議題點到為止,不往狗血的方向走,整體基調保持在輕鬆快樂上。這種風格的都市劇很稀缺,所以《愛很美味》口碑大爆。

這樣來看,電影導演們應該多拍幾部劇,找到電視劇創作的節奏和步伐。大衛·芬奇、沃卓斯基這種遊走在電影和電視劇領域創作經典的導演,畢竟是少數,但電影和電視劇的鴻溝並非不可逾越,只是需要導演們去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現在美劇出現了一些四五個小時時長的“影集”式創作,這些作品跟電影的形式無異,卻是在平臺播放的劇。

電影導演拍的劇氣質獨特,但電視劇觀眾群不一定買賬

路陽導演在最近接受採訪談《風起隴西》時稱,其實作為導演,無論是拍劇還是電影,首先都得先過了自己這一關,對得起自己投入的精力和心力,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創作,都是在已有條件下,儘量找空間把它拍得更有意思、更好看,儘量讓觀眾在視聽上舒適,也許進一步讓他們覺得是美的。我們總想找到新的題材、新的內容,給觀眾講新的故事,其實難不在新,難在新帶來的無經驗可循,我們要去摸索,也許還要走一些彎路。”

可以看出,電影導演拍劇首先是尊重品質,其次是創新的突破和冒險的精神。越來越多加入電視劇創作的電影導演,會給國劇創作帶來更加多元的創作方向和形態,這股大導“下凡”的潮流值得期待下去。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影導演“下凡”,為催化電視劇工業化提供了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