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自2016年的《招魂2》之後,恐怖片與溫子仁的碰撞幾乎再也沒有產生過火花。

同時今年《招魂3》讓眾多影迷大失所望。作為所謂“恐怖宇宙”的開創者,溫子仁儼然被描述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似乎只待他重持導筒,就能讓“眾鬼歸位,尖叫不斷”。

在眾望所歸下,溫子仁終於帶著他所執導的恐怖新作《致命感應》來了,並在愛奇藝和HBOmax同步上映,聲勢之浩大,似要重整山河,將恐怖電影再一次推向新的高潮。

但影片的口碑卻持續下跌,成為溫子仁作品中口碑較弱的一部,目前豆瓣評分6。9,差強人意。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儘管刪減與盜版引起了較大的爭議,但這顯然不足以成為《致命感應》平庸的藉口。畢竟恐怖片所引起的感官刺激不只是依靠幾個限制級的鏡頭,而在於一部影片整體的節奏把控、情緒渲染以及故事架構,否則單有所謂的血腥暴力,又能如何呢?

《致命感應》的故事並不複雜,依舊有著明顯的溫子仁色彩。在一個古老且怪異的封閉別墅裡,發生了一系列怪異的事件,最終在家庭的溫暖下,一切恢復了平靜。

與《招魂》系列十分相像,但這一次,主導一切的,卻並不是什麼“惡靈”。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與溫子仁的《電鋸驚魂》不同,《致命感應》雖然沒有“惡靈”,但也沒有過多人性的拷問或是宗教隱喻。更像是在偵探懸疑的基礎上,加了些人類異變的元素,融合成了一部略顯“無腦”且血漿四射的恐怖片。

而《致命感應》的缺陷在於影片的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的不協調,導致後半段的觀感直線下降,完全脫離了恐怖片的範疇。

在上半部分中,圍繞著這個獨具溫子仁風格的別墅,以女主麥迪為中心,順利完成了影片恐怖氣氛的渲染。

封閉的空間、開放的構圖、更多窺視鏡頭的運用。溫子仁再一次將東方的心理恐懼與西方的視覺刺激較為完美的融合在了一次。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但隨著劇情的展開,影片的兇手加布裡完全出現在鏡頭後。溫子仁擅長的心理恐懼技巧便失去了作用。對於觀眾而言,僅有兩個疑問需要解答:加布裡是誰?從哪裡來?

而面對第一個疑問,觀眾可以確定的是,加布裡不是所謂的“惡靈”,而是人。

所以在人的異化面前,而且不是什麼怪力亂神因素所造成的情況下,《致命感應》的恐怖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同時敘事的空間從封閉的別墅轉移到了城市當中,那些視角效果強烈的窺視鏡頭也隨之消失。

故而《致命感應》的後半部分就變成了一個好萊塢流水線產品。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當下火爆的《靈媒》進行比較。

雖然《靈媒》的敘事空間不斷在外延,受害者和兇手也融為一體。但《靈媒》的恐懼始終來自於所謂的“惡靈”與“神明”。

觀眾從未曾在影片中透過視覺感知過。所以即便《靈媒》最後宛如一場喪屍風波,但因為未知的存在,恐懼感在一層層的加重。

反觀《致命感應》,在缺少“未知”的情況下,影片成為了一個警匪追逐的變種,並且缺少《電鋸驚魂》般人性責問的壓抑之感,上下的不相容和兩極落差,造成口碑的崩盤也就在所難免。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家庭”是溫子仁恐怖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愛的力量足以抵禦所謂的怪力亂神和人性醜惡。

在以往的影片中,愛的力量從始至終便一直存在,並且不斷得到強化,才有了最終的合理性。

不過《致命感應》中無人能敵的加布裡並非如此,影片最後,加百列的身世之謎終於解開,並與不曾相見的母親終於相遇,復仇的火焰竟然就要被母親的眼淚澆滅了。不禁讓人有些疑惑。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加布利的反派形象與以往溫子仁影片中的恐怖形象有很大不同,沒有洋娃娃和小孩的強烈反差,也沒有強烈的心理壓抑感,更像是一個穿著黑衣躲避警察的犯罪嫌疑人,成人化的恐怖形象塑造,著實不夠出色。

而“未知”一直是恐怖片所造成的心理衝擊的主要原動力。這也是溫子仁將東方的心理恐懼融入好萊塢敘事的精華所在。

但當一切揭曉,《致命感應》變成了一個家庭倫理大戲的母子相認,一切都顯的是那麼不合時宜。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另外影片的上半部分是十分明顯的“靈異”場面,如冰箱門的開啟、沙發的隆起。但加布裡出現並不斷殺人復仇,反派的能力和行為有邏輯的混亂。

同時後腦勺引發的血案、麥迪的妹妹夜探醫院等情節都有著說不過去的漏洞。

這些劇情上的不合理之處很難說是所謂恐怖片留下的想象空間,更像是一些國產恐怖電影的漏洞。

雖然可以從中看到溫子仁以往影片甚至好萊塢經典恐怖電影的多種元素,但對於一部恐怖電影而言,如果只是以走馬觀花的大盤點,顯然不太合適。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從今年觀眾期待的幾部恐怖片來看,以溫子仁代表的好萊塢恐怖電影似乎已經陷入了某種桎梏,儘管技術得到了發展,但在形式上依舊難以突破以往好萊塢恐怖型別的元素。

溫子仁的東方神秘主義為好萊塢的恐怖電影注入了新鮮血液,但迄今為止,也難以再找出一個能夠繼承溫子仁的恐怖電影導演。而其他則以人為主,朝著血腥殺戮的視覺化方向愈走愈遠。

如今《靈媒》的火爆程度早已壓過《致命感應》,在一定程度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看誰能夠抓住“未知的恐懼”,並將觀眾吸引其中。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以《靈媒》為代表的東南亞或是東亞的恐怖電影而言,好萊塢的恐怖電影在引進方面顯然更容易把控。《致命感應》作為內地市場罕見的全球同步播放的恐怖片,票房無疑是第一位的。

而面對中國觀眾,溫子仁無疑是最適合的好萊塢恐怖型別導演,在製作上會不可避免的為了引進內地而進行改動。

這或許也是造成這部片不那麼像溫子仁的原因之一。不過那刪減的幾分鐘,實在難以成為《致命感應》整體失衡的藉口。

說到底,這部片最重要的,是對於電影市場價值和意義,而不是溫子仁恐怖電影的復興。

期待太高,反而有點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