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1995年,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寫出了他最富盛名的小說《朗讀者》(又譯《生死朗讀》),使德語小說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誌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轟動世界。

有的人從書裡看到愛,有的人從書裡看到罪。

故事中的女主角漢娜,羞愧於文盲,渴慕著真情,卻又驕傲否認難以泯滅的罪行。

造成她人性的矛盾與可憐,都源於兩個字:自卑。

而與她相愛的那個少年也是如此。自卑的原因和表現各有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

他們困於自卑,於是一生都在為此贖罪。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自卑的人,連愛都無法握住

二戰後的柏林,那個冬天異常寒冷。

15歲的少年米夏爾遇見了36歲的漢娜,他們並不知道,彼此將會是此生的劫數。

那天,得了黃疸病的米夏爾,在上學路上止不住的嘔吐。

當他頭昏腦脹快要支撐不住時,一個美麗的中年女人,不僅一把扶起虛弱的他,將他摟在懷中輕聲撫慰,“孩子,起來,沒事了”,還幫他沖洗地上的汙穢物。

只這一刻,米夏爾幾乎就愛上了她。她,就是漢娜。

米夏爾不知多久沒有體會過這般溫柔舒服的感覺。

因為體弱多病,他在家裡並不受寵,因為貧窮普通,他幾乎成為同學之中的透明人。

他的自卑,大概來自,認定了這世上,不再有人在乎他。

那個美麗的女人,對他來說,彷彿冬日裡的暖陽。他渴望被她溫暖和治癒。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病癒後,米夏爾打聽到漢娜的家,捧著一束花來找她。看著這個笨拙又痴戀她的少年,漢娜終於卸下心防,一段不倫的戀情悄然發生。

他們享受著秘密戀情帶來的快樂與激情,像所有普通的戀人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漢娜每次約會都要求米夏爾為她朗讀,她會為書中滑稽的情節大笑,也會為書中悲傷的語句落淚。

她沉浸在書中世界的動情樣子讓米夏爾完全淪陷。

米夏爾發現,每當有不愉快,只要主動為她朗讀,氣氛瞬間破冰纏綿。

他學會用朗讀控制著漢娜的情緒,用學習的優越去引起漢娜的重視。

與一個成熟性感的女人交往讓米夏爾逐漸打破自卑,變得自信,為她堅持不斷的用心朗讀讓米夏爾功課開始變好,他不再孤僻,有了朋友,收穫了關注,重新找回自信。

隨著米夏爾變成開朗自信的少年,漢娜的心卻漸漸沉鬱。

看到米夏爾身邊青春靚麗的同學,她只是個不再年輕的女人,唯一的贏面是米夏爾現在對她的沉迷。

更何況,她的心裡還有個隱藏的秘密——她從不親自朗讀,從不翻開書本,

只因為,她是個文盲。這釀造了漢娜深埋心底的自卑。

漢娜以年齡和閱歷,始終佔據著與米夏爾感情的主動權,米夏爾為她專屬朗讀,讓她的自卑得以救贖。

當米夏爾不再只是她的米夏爾,她生出了無法掌控的害怕:這段感情能有什麼結局?

難道像張愛玲寫的那樣:“男人徹底懂得一個女人之後,是不會愛她的。”

爭吵與冷戰不斷盤踞他們的生活,最終,漢娜藉故工作變動,選擇不辭而別。這段戀情戛然而止。

《自卑與超越》一書認為,追求掌控感和優越感是人的本能。

這段愛情對於兩個都曾自卑的人來說,猶如一根救命稻草,兩個人都渴望抓住它上岸。只是他們抓住的是不同的兩端,一方上升一方必然下墜。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一如還在熱戀時,米夏爾為漢娜寫下的那首詩:

當我們敞開心扉時,

我們合二為一。

這之後,

我是我,

你是你。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掩飾自卑,是一種自我毀滅

八年後,當米夏爾再次遇見漢娜,他已經退去稚嫩,是名法學院的學生,常隨教授旁聽庭審。

他們相遇在肅穆的法庭。這是一樁關於審判二戰戰犯的案子,其中的被告之一,正是一別不見的漢娜。

二戰期間,漢娜加入黨衛軍,在一所小集中營擔任看守,她的工作是負責每月挑選囚犯送上“死亡之旅”——奧斯威辛。

在一場火災中,看守鎖住300多名猶太人,最後這些人中只有一對猶太母女倖存。

米夏爾陷入深深痛苦,當年自己一腔熱血的沉迷,卻對戀戀不忘的漢娜一無所知。

也在這一刻,他發現,漢娜已經不再是風韻猶存的天使,而是屠殺猶太人的惡魔。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其他5名看守口徑一致的否認罪狀,只有漢娜主動承認了,

但伴隨而來的是無知帶來的迷惑,她認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上級要求,甚至反問法官:“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在最後一場庭審中,法官拿起一份詳細記錄著屠殺行為的報告。

其餘5個看守一致指認漢娜是寫下這篇報告的主謀。法官讓漢娜寫字對照筆跡,漢娜猶豫了。

因為自卑所以羞恥,當自卑無限放大,掩飾自己是漢娜面對世人唯一的武器。

她害怕別人瞧不起她的眼神,尤其是當她發現了旁聽席上,昔日愛過的男孩米夏爾。

她如何能當著他的面自揭其短,節節敗退?

此時,米夏爾回憶起以前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為她朗讀的種種細節,突然驚覺漢娜根本不識字,當然無從知曉這份報告。

米夏爾也許是能夠唯一證明漢娜的證人,但他不敢說出真相面對羞恥,只能保持沉默求得體面。後來他做出與當年漢娜一樣的選擇,不告而別。

最後,漢娜因為隱藏自己是文盲而拒絕做筆跡鑑定,又因沒有其他證人,她被認為是主犯,被判終身監禁。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自卑的人總愛追求完美,其實是無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把自卑埋放在心中隱藏的角落。

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

在外賺錢辛苦,卻回家鄉營造出“滿地是礦”的假象;

明明痛失愛情,卻故意大聲喊出“單身快樂”的宣言;

貌合神離的婚姻,卻人前狂秀恩愛證明琴瑟和諧……

現實中人越缺啥怕啥,越愛隱藏啥,甚至不惜拼命製造自己很強的假象,殊不知這樣更容易把自己推向另一種毀滅,不能直面真實的自己,就是殺死真實的自己。

隱藏自卑便永遠無法真正超越自卑,真正變得強大,反而會終其一生,為自己的自卑買單。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超越自卑,與自己和解

第一次漢娜悄然離開,帶走了米夏爾的真愛。

第二次米夏爾掙扎離開,帶走了彼此生活的希望。

從此,這個少年今後所有的成長都似乎在懲罰自己,他雖功成名就,早已不是那個怯懦的男孩,但婚姻失敗,不再去愛,生活不再完整而快樂。

心裡有了無法言說的秘密,這個秘密甚至比愛揹負了更沉重的道德枷鎖,罪惡感把他又變成了沉默寡言的自卑男人。

於是他開始在每個深夜為漢娜重新朗讀,並把錄成磁帶陸續寄去獄中。

之後便整整十年,從未間斷。

他知道,救和贖,是他們餘生共同的功課。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漢娜不可置信地開啟這份禮物,當聽清那是米夏爾的朗讀時,不禁潸然淚下,心中潰不成軍。

她終於放下曾經最看重的自尊和驕傲,向管理員借來原書,比照著錄音帶,一筆一劃的自學寫字,向脫離自卑邁進了一大步。

在米夏爾持續為她錄音的第四年,他收到了漢娜的第一封信,米夏爾看著那稚嫩的筆跡,明白了,她已經學會了寫字。

生活會有很多錯過和遲來,但只要願意開始,一切都不晚。這世上,除了自己,沒有什麼能拯救自己。

米夏爾由衷為漢娜高興,漢娜也獲得了減刑,十八年後即將出獄。米夏爾為她打點好安頓之處,在出獄前夕與她見了一面。

此時漢娜已經金絲變成銀髮,皺紋爬上面龐,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老人。

米夏爾沒有迴應她關於過往情緣的希冀,而是問到她當年被指控的訴訟。

面對那些錯,漢娜只淡淡地說:“人死不能復生。”

彼此失望油然而生,米夏爾轉身離去。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寫道:

“一段經歷、一段創傷,不會是一個人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人們賦予這段經歷和傷害的意義,才會決定我們最終的人生走向。”

超越自卑,首先需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而不是簡單查漏補缺,實現目標。

努力改變自己身為文盲的羞愧,只是漢娜對小格局自我命運的掙脫。

將自己放在更大的責任與情懷之中,才能真正突破內心的齟齬。

漢娜回去後不再單純的讀寫,而是真正反思納粹的行為,這使她看到了罪行參與者的無知和卑劣,那群人中,包括過去的自己。

此時,她認識到自己的自卑,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害怕和懺悔。

出獄那天的黎明,漢娜上吊自殺了,死時腳下踩著厚厚一疊關於納粹的書,並將自己的所有積蓄,留給了當年倖存的猶太女孩。

她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救贖了難以苟活的靈魂,與自己的自卑和解。

遺囑上歪歪扭扭的字型,拼在一起,叫做“希望”。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希望自己會是自卑的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

然而當我們與自卑不期而遇,如何化解變成了終生課題。

《朗讀者》:被自卑困住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彌補

石康在《那些不值錢的經驗》裡寫道:“隱藏自卑、迴避嫉妒、假裝自尊,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

但你本可以不必如此。

承認自己角色當中小丑的一面,將自卑作為人生的驅動,化解自卑帶來的負面與罪惡,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你也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願你向善向上,而不是讓你的人生,永遠困在自卑裡。

作者

| 北方有佳,怡然自樂小女博,觀察社會愛生活

圖片

| 電影朗讀者劇照、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