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關鍵詞:謝安出鎮廣陵、王恭討伐王國寶

前因

謝安出鎮廣陵

:385年,因為東晉大臣謝安贏得肥水之戰、北伐前秦奪回了大片領土,晉室和部分大臣對謝安十分猜忌,害怕他功高蓋主,謝安為了消除旁人的猜忌,交出手中的權力,出鎮廣陵。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謝安雕像

後果

王恭討伐王國寶

:397年,東晉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掌朝政,他重用依附於己的王國寶,被王國寶的同族、將領王恭所忌恨;王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要求處死王國寶;司馬道子為息事寧人,只好照辦。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起兵殺敵

詳細過程:

一、取代謝安

385年,東晉的琅琊王司馬道子取代剛去世的謝安,負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原先謝安府中的部屬都被併入到司馬道子門下。

司馬道子是晉孝武帝的親弟弟,孝武帝對他的掌權是支援的。孝武帝一直想打壓以謝氏為代表的門閥勢力,由皇族司馬氏掌握大權。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謝安畫像

孝武帝和司馬道子都傾向於任用寒族出身的人,以對抗門閥士族的勢力,例如孝武帝任用的中書郎範甯,司馬道子提拔的魏郡太守趙牙等人。

後來司馬道子利用孝武帝的信任,逐漸有了專權的傾向。他掌權後,在朝中安插親信,其中就包括他兒子司馬元顯和侍中(皇帝的侍從、顧問)王國寶。

司馬道子的親信大肆弄權,不僅貪汙受賄、濫用刑罰,還賣官鬻爵。趙牙原本只是一個“倡優”,靠錢財和諂媚得到司馬道子的重用,後來竟然能謀得魏郡太守一職。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司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

二、司馬道子禍亂朝綱

中書郎(負責起草皇帝詔令)範甯向晉孝武帝反映朝政的混亂狀況,儘管王國寶是範甯的外甥,範甯仍勸孝武帝貶黜王國寶。孝武帝由此對司馬道子感到不滿。

王國寶得知後,反倒依仗司馬道子的支援,誣陷範甯。孝武帝被迫將範甯貶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擔任太守。

此外,司馬道子本人不理政事,天天在家和一幫寵臣喝酒。孝武帝曾到訪過司馬道子的府邸,見到豪華的宅院後曾委婉地指出,他的生活太過奢靡,沒有為天下人做好一個節儉的榜樣。

但司馬道子仗著皇太妃李陵容的寵愛,不聽勸阻,喝醉酒了做一些失禮的舉動,行為愈加放肆,讓孝武帝更加厭煩他。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東晉疆域

孝武帝任用親信擔任地方官員,以制約司馬道子的勢力。孝武帝任命王恭為青兗二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郗恢為雍州刺史,同時提拔親信王珣為尚書僕射,提拔王雅為太子少傅,以加強皇權。王珣和王國寶素來不和,他是孝武帝制約王國寶的重要人物。

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對抗孝武帝,司馬道子升任王國寶為中書令(掌管機要)、中領軍(掌管禁軍)。孝武帝和司馬道子之間的鬥爭,史稱“主相之爭”。李太妃想居中調和,也沒能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孝武帝后來被他寵信的張貴人刺殺身亡,“主相之爭”也隨之結束。繼任的晉安帝內外政事都要諮詢司馬道子,司馬道子成了東晉朝廷的實際掌權者。

魏晉簡史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的“主相之爭”

▲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362年—396年)

結論

司馬道子掌權期間,是寒人扭轉政治劣勢的關鍵時期,門閥士族的勢力開始逐漸衰落。晉孝武帝委任親信擔任地方軍政大員,導致地方勢力增長,中央集權衰弱,為東晉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參考文獻】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第86頁

《晉書王國寶傳》

《兩晉演義》

《宋書。孝武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