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何為隱士?隱居之士,這類人也常以世外之人自稱,自然無為便是有作為,這也是隱士的核心思想,魏晉時期不少能人志士都是隱士出身,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魏晉時期也盛行隱士文化,為何在這個年代,會出現這麼多隱士,這些隱士又是如何在隱逸和入世之中尋找平衡?隱士終究還是還是世間人,最終也會歸於世間。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隱世的目的就是為了入世

魏晉時期多隱士,孔子有句名言: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說明了在當時隱士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早在漢代,隱士文化就已經興起,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老相好嚴子陵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隱士,當初王莽請嚴子陵做官,嚴子陵躲了起來,無奈之下劉秀只能派人畫出嚴子陵的畫像,逼得嚴子陵沒有辦法,整日穿著羊毛衾躲起來釣魚,後來有人舉報,劉秀多次懷疑此人就是嚴子陵,先後派了三撥人才把老相好請到了洛陽,劉秀滿心歡喜的前去看望,嚴子陵卻佯裝腹痛不願相見,只留下依據“士各有志,為何相迫呢?”直到最後嚴子陵都沒有入朝為官,一輩子耕讀垂釣富春山,過得逍遙自在,卻成為了劉秀一生的遺憾。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像嚴子陵這樣的人,在魏晉時期非常普遍,隱士文化成為了不少能人志士的追求,尤其是“七賢”的林下之遊更是成為了世人榜樣。此時隱士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避世型,一種是待時型。魏晉時期時局動盪,不少人才在這個年代飽受迫害,或是因為時局動盪,或是不願被時局牽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縱情山水,隱居山林。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孟子》與《王紀》中記載,在魏晉時期,

"士"

是所有貴族中階級最低的存在,但是士大多數都是有學識的才子,也是有抱負的人,想要為國家效力,奈何階級壓制,在朝中大多數都是不起眼的角色。高潔的品行讓這些“士”不屑於在朝堂之中同流合汙,爭名逐利,於是寧願隱遁山林,過上世外的逍遙生活,也不用過分追求名利,逍遙又自在。南北朝時期更是戰火連天,這些隱士的數量也急劇增多。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大多數隱士其實並未真正的出世,依舊惦記著塵世俗事,隱世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出世,這可惜當前時機未到,又或者個人修行不夠,所以選擇這種方式來給自己一個機會,也是在蟄伏,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能人志士都是來自於山林之中,出身不詳但是深受所以赴的統治者倚重與信賴,這也是當時隱士的普遍心理。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待時之隱

這類隱士其實算不上真正的逍遙隱士,但是在隱士團體中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存在感極強,其中沽名釣譽之輩亦不在少數。這類隱士其實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神秘化各人,讓當時的統治者對自己產生興趣,以解決自己之前沒什麼起色和改變的人生實現翻身的目的。在時局動盪不穩定的時候上山隱居,等到了明確自己目的的時候就下山依附,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曹魏大臣韓暨就是這樣的

"待時之隱"

,韓暨一開始隱居避亂魯陽山中,早年被當地鄉親推舉為孝廉,後來上山隱居,等到時局成熟之際韓暨被荊州牧被劉表任命為宜城長,丞相曹操平定荊州以後,又升官成為了樂陵太守、丞相士曹屬,一生加官進爵,最高做到了司徒後逝世,可以說是眾多隱士中的人生贏家。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

謝安也是這樣的待時之隱,謝安自幼出生名門,從小就深受宰相王導器重,可以說是年少成名,但是此時的謝安卻多次拒絕應召,經常和王羲之、支道林等人四處遊山玩水、傾心交遊。王羲之曾和謝安在冶城遺址上反省自身,王羲之認為當前國家處於危難之中,我們每個人的確應該為國家效力,整日這樣舞文弄墨,遊玩清談實則與國無益。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一旁的謝安聽後也有自己的打算:秦國任用商鞅,最後還不是二世而亡,難道說國亡要怪在清談之上嗎?彼時天下已經形成了

"王與馬、共天下

"

的格局,權臣恆溫也開始興起,整個時局都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司馬氏和其他各大名門望族之間的衝突也逐漸白熱化。謝安此時顯然不想去趟渾水,朝廷三番五次的徵召謝安,卻都被謝安寫信拒絕了,看起來到時頗有幾分隱士風骨。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不少人為了謀害謝安在朝堂之上鼓吹謝安“蔑視朝廷”,年年不應召,為何這些人會如此針對謝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謝安的弟弟謝萬是當時的封疆大吏,兼任豫州刺史,雖然謝安不在朝堂之中,但是在朝中的威望不低,最終謝萬北伐失利,也牽連到了謝安,甚至一度禍及謝家,無奈之下謝安終於出山,此時早已是一個糟老頭子了。謝安其實與韓暨不同,雖然兩人最後都是出山為仕,但是出山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當時隱世的原因也完全不同,魏晉時期的大多數隱士其實都是這種狀況,既有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假隱士。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避世之隱

這一類隱士才算是真正的隱士,這型別的隱士才算是真正的世外高人,一共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以德正行、教書育人、避世立言、遊山玩水。以德正行型隱士在當時社會上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在一定範圍內會成為大眾崇拜的道德楷模,影響到身邊的許多人,甚至起到了淨化民風的作用,當時的統治者對於這種德高望重型別的隱士也非常的賞識,多采用贊同和支援的態度,這些人對於化解社會基層矛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教書育人型隱士也是很有社會存在意義的一種型別,就比如東漢末年的司馬徽、龐德公等人先後培養了諸葛亮、龐統、向朗等大批優秀的治世之才。這類隱士大多數自視清高,不願意入世趟渾水,更不願意效忠於某人,也是因為自己無法有效的施展自己的報復,對朝廷感到不滿,但又擔憂國家民生的人,於是就透過教書育人的方式來教導學生,傳播自己的政治主張,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是看到自己的學生有了出席,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這種型別的隱士雖然不自己直接參與進朝堂仕途之中,但是會透過這種方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和文化,教化鄉里,為國家做貢獻,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的膠水瓶,為朝廷培養了不少可造之材。和教育型隱士一樣,避世立言型隱士也有著很大的現實存在意義,同樣是讀書人,後者更在乎自身,只不過換了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學說思想,以這種比較現實的方式,讓自己的學說為世人得知,以做到留名千古。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這個型別的隱士既不願意入世與大眾同流合汙,也不願意就此庸庸碌碌,於是就透過著書立傳、弘揚個人學說來表達自我,這也成為了這些人寄託個人思想的最好歸宿。這些隱士都很注重民生疾苦,親近普通民眾,以民眾的切實利益為基礎,他們創作的文章和學說中也大多體現了底層民眾的勞苦奔波,也算是充當了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的橋樑。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遊山玩水型才是我們熟悉的真正的隱士,這類人離世俗最遠,一心一意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看似積極避世,鍾情山水,完全脫離了社會,其實是以一種反對當時社會的姿態出現的,這也屬於一種態度,而久居山林也不過是這些人反抗的一種具象化表達形式,多年隱居山林的生活,也只是為了自我清高,受到世人推崇,從這個思想上來看,這些隱士沒有做到真正的出世,雖然不問世事,但是依舊深受聖人“三不朽”的思想影響,透過這種方式來成就自我罷了。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隱士文化在魏晉時期深受歡迎,除了深受當時社會背景影響之外,更是因為隱士符合當時人們的心裡,所以不少人都選擇歸隱山林,從當時的時代意義來看,隱士的存在無疑是消極的。在各種勢力爭奪不休,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有能力的能人志士卻選擇消極避世,對世事置之不理,但如今看起來,倒不如說這也是當時人們的一種仕途智慧。

面對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少出身貧寒的寒門弟子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揚名立萬,最終受到統治者的賞識,現實意義也說明了,魏晉時期的隱士文化為當時的文學綻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立言"和"立德"方面等有自己的貢獻,這些隱士的高風亮節,直到現在依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