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自古以來,很多人為了獲得的功名利祿想方設法,甚至做出一些傷人利己的事情。普天之下並非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祿,有一部分人不愛權勢,有自己的追求。古代很多人為了維持基本生活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之路。他們只求安穩簡單的生活方式,對於貧寒家庭給予幫助。他們不理會世俗的眼光,為了清閒自在的日子歸隱山林。在古代他們被統稱為隱士,世人對他們的評價兩極分化。

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眾所周知,優秀的官員歸隱田園生活一般都已經不在乎權力與金錢,只求逍遙自得的生活方式。實際上,並非所有的隱士都會受到世人的尊重。他們憑藉超高的能力贏得皇帝和諸侯的賞識,尤其是諸葛亮被世人讚不絕口。

劉備作為諸侯,非常敬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聰慧過人的頭腦,多次懇請諸葛亮的幫助

。實際上,諸侯與隱士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有隔閡,甚至出現水火不相容的情況。姜子牙作為著名的歷史人物,他曾多次登門拜訪一名隱士,卻多次遭受拒絕,結局走向不歡而散的局面。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實則讓人難以置信,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呢?

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根據史料記載,曾有一名隱士名為狂矞,他作為西周齊國的隱士高人,聞名天下。他對於仕途之路有所見解,曾多次發表相關言論,源遠流長

。姜子牙作為當時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聽聞狂矞的事蹟,想登門拜訪。姜子牙滿懷誠意的敲門拜訪,三次都遭到拒絕。由此可見,足以證明狂矞心高氣傲,不願理會朝中之事,態度顯而易見。

姜子牙被三次拒絕後,深知狂矞的意思,決定下令剷除狂矞

。姜子牙的決定轟動一時,魯國的周公聽聞此事,前來阻止姜子牙的命令。姜子牙的決定早已安排好,狂矞已經被剷除,周公深表惋惜。周公表露怒火,大聲質問姜子牙為何如此衝動把博古通今、天資聰穎的狂矞殺死。

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姜子牙為此做出解釋,他表明狂矞目中無人的態度讓人怒火沖天。多次登門拜訪,慘遭拒絕,並非人人都能擁有這三次機會。

姜子牙不願留下後顧之憂,日後作用不大。更何況,狂矞影響力非常大,狂矞目中無法屬於不良正氣,給天下百姓帶來影響。姜子牙一生中的所作所為被世人讚不絕口,狂矞真正的死因並非如此,事出有因必有果。

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狂矞死後,似乎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甚至一些達官貴人都提出質疑

。古代的制度為半封建半奴隸,姜子牙身居高願意為隱士親自登門拜訪,可見十分重視與尊重狂矞。古代人的思想比較侷限,狂矞在皇室家族眼裡只是普通百姓,地位與權力都不沾邊。

姜子牙下令殺死狂矞情有可原,處於封建社會。

他們的思想落後,自然選擇能夠為我所用的人才。

姜子牙擁有一世英名的形象,必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決定。

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隱士作為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夠為王所用必定大有一番作為。

隱士並非真正意義上退隱朝廷,君王的壓迫下為了活命不得不再次出面解決問題

。諸侯與君王看重的,不僅是能力,還有服從安排的接受程度。這個結局的走向讓人明白一個道理,凡事莫要輕狂、驕傲自滿,想要獨善其身,需要默默無聞,行事低調。

姜子牙三次拜訪隱士,但隱士太過高傲,姜子牙轉身就命人殺掉

很多人都為狂矞不幸惋惜,身處一個包容性不強的時代,必定要接受當時的處理方式。

現在的影視劇很多都是穿越題材,我們帶著現代思維走進當時的世界,未必能搞好自身修養

。姜子牙的做法必定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古代與現在的制度大相徑庭。開放性與包容性很強的現代社會,依舊很少人能夠做到逍遙自得,更何況封建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