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二十年前,叔還是個小鮮肉…

《指環王》

系列於1998年正式開拍,以

“三部曲”

的形式分別於2001年至2003年上映,製作成本2。8億美元,總票房約29億美元。

該系列電影共獲國際獎項351項,提名284項,包括17項奧斯卡金像獎。其中:《指環王:王者無敵》以獲11項金像獎的成績,與《賓虛》及《泰坦尼克號》並列成為了奧斯卡影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影史經典,在院線重映第一週便遇尷尬,被噴“爛片”。“沒有結局”、“情節拖沓”、“居然還要等續集”成為主要槽點,就連剛剛上來的

《指環王:雙塔奇兵》

也同樣收穫差評: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雖說眾口難調吧,但還是有必要說兩句。

之所以有此局面,究其原因無外乎1點——

時代不同了唄

時光倒退二十年。

彼時,90後還在唸小學,00後剛滿一週歲,80後們還在上大學,那時候咱們有啥?

那時候,BB機剛剛過渡到(只能打市話的)“小靈通”,手機那都是奢侈品,而且,配置彩色螢幕還有和絃鈴聲的“高階”手機才上市不久,但也基本只用來打電話和發簡訊,“貪吃蛇”相當於今天的“亡者農藥”,當時的娛樂活動是網遊、網咖、“包宿”。至於KTV,那是大叔大媽們“高消費”的去處。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那麼電影呢?

當時的院線不像現在這麼進步,影廳也不像現在那麼富麗堂皇,外國電影不存在“同步上映”的說法,一部外國片通常是在國外上映一段時間以後,國內才會引進。

拿《指環王》來說:

第一部於2001年12月在美國上映,而國內則是2002年4月才引進;

第二部於2002年12月在美國上映,國內引進是2003年4月,不過當時遇上“非典”,放映受到影響;

第三部於2003年12月美國上映,國內2004年3月引進。

十八九線的小城市就更別提了,當年《蜘蛛俠3》在我們這邊上映的時候,我才知道本地居然有家電影院,當時他們僱了一輛小麵包,在街上開著大喇叭宣傳“來電影院看大片兒~”。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那些年有什麼可看?

《珍珠港》、《世界之戰》、《駭客帝國》系列、《星球大戰前傳》系列、《蜘蛛俠》系列、《功夫》、《哈利波特》系列、《加勒比海盜》系列……奇幻魔幻,戰爭災難;每一部,都在重新整理觀眾對電影的認知。那時候也沒有什麼3D和IMAX,都是膠片放映,運氣不好的話,電影看一半就得退票。

我記得國內第一部採用數碼放映的電影,應該是2004年的《機械公敵》,當時第一次在大銀幕上感受到“藍光”畫質,而且字幕又大又清晰。不像現在,字幕一會兒白一會黃;一會兒“粗體”一會兒“行體”,還忽左忽右的。

後來政策好了,電影院開始興起,院線和電影增多,逛街撩妹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但,同時興起的,還有“BT下載”,可我還是執著於電影院:

別人上網咖,我上電影院;

別人去約會,我上電影院;

別人上晚自習,我還上電影院。

重映“啞火”,9分的《指環王》成了這個時代造就的“爛片”

《變形金剛》在國內上映那年,每天下班我都會拐到本地那家唯一的電影院,看他們啥時候貼出海報。

後來觀看之後還是有點失望的,因為第一部被拍成了渣,這是公認的事實,可是等待的過程還是挺愉快的。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電影技術不斷革新,人們終於又重新在電影院找到樂趣,消費者的審美也有所變化,在這個“短平快”的快餐時代,他們更喜歡90分鐘的沉浸式體驗,要麼爆爽、要麼爆笑;如果不能及時吸引眼球,你的票房就會像短影片一樣,被人一指“滑過”。

平心而論,《指環王》重映的不被討好確是情有可原,但是被吐槽“沒有結局”、“沒有主題”,這或許就不是影片自身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