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名城兩相宜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週日得餘閒,與女兒茜茜和灑灑漫步在許昌西湖公園,看到荷花滿池,觸景生情,禁不住同聲吟誦周敦頤的《愛蓮說》,朗朗上口,意韻綿長。今日之許昌,“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一汪汪清水,一座座小橋,一片片綠地,一幅幅美景徐徐展現。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小西湖邊理學七子浮雕前,久久凝望,周敦頤彷彿又回到許昌,從畫面中走出,妙筆生花正在書寫《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全文僅122字,卻蘊藉無窮,寄意深遠,志趣耐人尋味;簡要直切,託物言志,借菊花、牡丹和蓮花言隱逸之志、富貴之氣、高潔之質。菊花、牡丹和蓮花現已分別成為中原地區開封、洛陽和許昌三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市花。

身為河南人,曾多次到開封欣賞菊花的秀雅淡妝,也數度往洛陽目睹牡丹的國色天香,更歲歲年年在許昌領略小西湖的“一池花蓮”和蓮花灣的“荷花別樣”。

東京夢華——菊城開封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開封的市花菊花,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寓意著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媚世俗。晉陶淵明“獨愛菊”,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不朽詩句。北宋時期,每逢重陽時節,開封遍地菊花,滿城飄香。《東京夢華錄·重陽》記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封每年都舉辦菊展。深秋來臨,秋風瑟瑟,百花凋零,菊花卻競相綻放。大街小巷,每家每戶,擺放菊花,奼紫嫣紅,絢麗多彩,爭芳吐豔,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遙想當年東京,文治盛行,物阜民豐,氣凝大宋,無數文人墨客留下許多描寫菊花的經典名句,如歐陽修的“更待高秋天氣爽,菊花香裡開新釀”。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蘇軾的“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菊花,見證了這座皇城的輝煌與沒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昔日的國際大都市已演化為城摞城的歷史遺蹟,而菊花依然在寒秋中盛放,向人們訴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汴京,佩戴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那八朝古都的光環,在曾經連綿不絕的護城河水環繞下,贏得了“一城宋韻半城水”的美譽。

今天,我們依然能夠透過《清明上河圖》回望當年的都市繁華,透過年年舉辦的菊花展會再現“東京夢華”。開封,作為世界上最典型的一座中軸線從未變動過的城市,也因菊花不斷喚醒人們對這座都城的美好記憶。信步汴梁古城,一縷縷朝霞對映鐵塔,龍亭中的龍椅上人去空空,天波楊府時時擂動鼓聲,大相國寺再次敲響晨鐘。讓我們不禁慨嘆:繁華如過眼雲煙,唯有那菊花,嬌而不躁,以其清逸的姿態堅守著自己的本來。

開封,始終傳承著厚重的文化血脈,飄灑墨香的百年河南大學,仿製重建的清明上河園,無不昭示著這座古韻猶存的皇城仍在現代城市的喧囂中保持著對歷史的沉思,厚積薄發,猶如傲寒的菊花,春天破土就是為了迎接秋天的怒放。

千年帝都——牡丹洛陽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提起洛陽的市花牡丹,不由得讓人想起國色天香,富貴吉祥,想起了這座千年帝都的繁盛與榮光。牡丹種植始於隋盛於唐,自隋煬帝“闢地週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易州進二十箱牡丹”開始,牡丹在洛陽廣泛種植。據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載:“自唐武則天后,洛陽牡丹始盛”。又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當時洛陽有個名為宋單父的花師,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種植牡丹一萬多株,變色千種,各不相同。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可見一斑。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作為帝王之都、牡丹之城的洛陽,是唐朝的東都,積澱著深厚的文化,散發著濃厚的帝王之氣。洛陽牡丹,雍容華貴,豔極無雙,象徵著唐朝的富貴繁華,因此牡丹的審美文化也迅速發展,關於牡丹的詩作、畫作、文章、著述源源不斷。僅詩作而言,有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王建的“秦隴州緣鸚鵡貴,王侯家為牡丹貧”,白居易的“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等。

一座城,不只是一座具象的建築群,一旦融入歷史文化的血脈,就成了一種精神象徵與文化符號。“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水之濱,曹植寫下千古名篇《洛神賦》,初唐四傑在此雅集聚會,引領大唐文化走向繁榮昌盛;龍門之畔,青山隱隱,綠水潺潺,風華絕代的牡丹向著那尊千年的佛像訴說著輝煌而坎坷的從前。而如今,牡丹依舊在春天開得妖嬈多姿,芬芳無際。牡丹,承載了洛陽人過往歷史的記憶,同時寓意著洛陽人對於未來的嚮往與期盼。

往事不可追,來日猶可尋。洛陽正昂首闊步地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將牡丹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的自然之美與富貴、繁榮、興盛的文化內蘊結合起來,讓這座千年帝都展現出更加獨特的魅力與風采。

漢魏故都——蓮城許昌

“蓮,花之君子者也”。許昌因市花為蓮,又稱“蓮城”。歷史上的許昌,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潁河穿境而過,既在潁陰,又處潁陽,陰陽和諧。1800年前,曹操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許下屯田,穿渠灌溉,開漕運糧。今日之運糧河、飲馬河、灞陵河,仍依稀流淌著當年的水韻,十里護城河依舊荷花滿池。

北宋定都開封之後,許昌直屬京城,加之氣候適宜,風景秀麗,城市繁華,商賈興旺,古蹟眾多,許多文人墨客如周敦頤、歐陽修、蘇軾、蘇轍、范仲淹、司馬光、程頤、程顥、朱熹、梅堯臣等等,在此安居講學、風雲聚會、填詞作賦、著書立說。

歐陽修在許昌留下了“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的詩句。蘇軾在許昌賦詩“西湖小雨晴,灩灩春渠長”。蘇轍長期在許昌居住。《永樂大典》載有:“觀荷亭畔花仍發,思故臺前草自青”,記錄了當時許昌荷花盛放,思故臺前綠草盈盈的景象。如今,古人在小西湖畔,亭臺樓榭中吟詩做對、豪飲暢談的蹤跡已去,唯有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歷經千載流芳於今。從這個意義上講,荷花正是許昌千百年歷史滄桑鉅變的見證。

許昌人喜愛蓮花,視之如珍寶,甚至給女兒起名也常有愛蓮之意,如“越調皇后”毛愛蓮。當你在許都大劇院觀看豫劇《七品青蓮》,或聆聽“蓮城清風大講堂”,淳淳的鄉音、鬱郁的鄉韻、濃濃的鄉情早已植根於許昌人的血脈之中。當你行走在蓮城大道,就會被一派新時代的繁華所吸引,也會被一種淡然和安寧所感染。當你融入許昌,你會被許昌人正直、樸實、奉獻的精神所感動。蓮的一生,從“清塘引水下藕根”,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菡萏發荷花”,到“接天蓮葉無窮碧”,再到“荷盡已無擎雨蓋”。一生從盛開到零落,變成泥下的藕,花開花落都是那樣的樸實自然,像許昌人一樣,無怨無悔,平凡生活,無私奉獻,辛勤勞作。

蓮花承載著許昌的歷史,傳承著城市的精神文明。當你來到曹魏古城,走進相府廣場,但見曹孟德橫槊賦詩,魏武揮鞭,蓮花靜靜地伴其身旁,觀其成敗得失;當你走進碧殿厚重的春秋樓,再看關雲長夜讀《春秋》,兩院英風,蓮花伴他長夜無眠……許昌是深沉而厚重的,這樣的蓮花只屬於許昌。

隨著時光推移,許昌一度遭受缺水之痛。許昌人盼水心切,於是立志興水,發憤圖強,引來了長江之水、黃河之水、淮河之水,構架起河河相通、河湖相連、水綠交融的城市格局,建成了“河暢、湖清、水淨、岸綠、景美”的美麗家鄉,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水在林中,林在水中”“林水相依、水文共榮、城水互動、人水和諧”的生態景觀體系。

如今的許昌人秉承著蓮花精神——虛心正直,積極向上,無懼風雨,正在邁向新的征程。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簡直是個預言家!以花言城,以花喻城,將三座中原名城的市花薈萃一文——逸風沉韻的開封,溫婉典麗的洛陽,清新優雅的許昌。誠可謂:名花名城兩相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對蓮花摯愛的許昌人,不正是周敦頤苦苦尋覓的知音嗎?許昌人感激周敦頤對蓮花鐘愛有加,賦予其高潔之意;周敦頤也定會感念許昌人,穿越時空,終於找到了知己,真乃“忘年之交”。

開封、洛陽和許昌,這三座歷史文化名城矗立在中原大地上,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自古以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文人騷客雅集之地,不僅經歷了華夏文明悠久而厚重的過往,還肩負著中原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擔當。

觀花如觀城。這三城的歷史也是中華文明的縮影,這三城的文化也必將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