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隨著電影《水門橋》的熱映,也讓身處和平年代中的我們認識到了當年那場戰爭的慘烈,無數先輩在異國他鄉的熱土上,為了身後的同胞以及家園,甘願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瞭解了《水門橋》的故事梗概後,或許有的網友會心生疑惑,為了炸燬這座橋樑,從而擋住陸戰一師的撤退之路,七連、九連先後三次爆破橋體,最終只剩下了伍萬里一人,但就算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卻依舊沒有阻擋陸戰一師撤退回興南港。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用炮摧毀橋樑?而是選擇人力爆破,志願軍的殺手鐧

“喀秋莎”又去了哪裡?

其實,歷史以及影片中的諸多細節早已給出了答案,當你看完水門橋,再加上對歷史的深入瞭解,相信一定會找到答案。

首先,水門橋戰役發生的時間,是在

1950

年的

12

月份,也是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一年,此時,我軍壓根沒有裝配蘇聯製造的“喀秋莎”,這種武器是在戰爭後期,我軍為了更快速取得勝利,向蘇聯老大哥購買的,而且“喀秋莎”的威力雖大,但射程卻並不遠,所以,水門橋戰役中,我軍還不具備這類優勢。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再者,電影《水門橋》中也有交代,志願軍佔領機場後,迅速派出七連、九連完成縱深穿插,注意

“縱深”一詞,可見下竭於裡距離水門橋還有很遠一段距離,而且守軍在電臺中也說過,就算聯合國軍的機械化兵團,退至水門橋也要三天時間,再加上兩地中間還有群山阻隔,當時的火炮根本打不到那裡。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另外,志願軍雖然在三八線以北取得了重大勝利,但三八線以南依舊是聯合國軍的管控範圍,這也是為何摧毀水門橋的計劃,只能以小股部隊作戰的方式完成,如果推著大炮前進,敵人的空中力量一定會給予我軍致命打擊,得不償失。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最後一點,電影中的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向七連下達命令時曾表示,當七連與九連在水門橋匯合後,先原地待命,然後炸橋,等到各單位集結後,便可以將陸戰一師圍堵在橋對岸,這也就說明,長津湖地區的戰鬥仍在持續,七連只是暫時撤出,以最快速度先行到達水門橋,所以,大部隊在沒有結束戰鬥的情況下,根本抽不開身支援這支奇兵。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綜合來看,七連、九連的犧牲確實悲壯,但身處那樣一種環境下,的確是沒有其他辦法,他們只能憑藉血肉之軀與敵人的鋼筋水泥以及強大火力對抗,但正因如此,也更加凸顯了志願軍作戰勇猛無畏的精神,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持有一個執念,正如七連指導員梅生所說

“如果這場仗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去打。”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真的該懂得感恩與緬懷,《長津湖》只是一場戰役的縮影,說白了也是演員在特效的加持下演繹出來的,當年的真實戰場,遠比熒幕中看到的還要慘烈。

《水門橋》九連全軍覆沒,七連剩萬里一人,為何不直接開炮炸橋?

在此,深切感謝無數志願軍先烈以及電影工作者,正因有他們,才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與祖國的富強,正因有他們,才讓身處和平年代中的我們有機會近距離重溫歷史。

不知看完《長津湖》上下兩部的觀眾,對影片以及當年這段歷史有何感觸?

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