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俗話說“寧學桃源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後世稱讚桃源結義的高尚,以及結義者的真情,由於境地的變遷時間的推移,有些事是劉備也不能左右的,最直接的一點,軍令狀違者軍法處置這點無論在蜀漢還是東吳曹魏,都是治軍需貫徹的重要方針,赤壁華容道關羽已違反過一次軍令狀,當時劉備軍還算得上是草莽,“先記下這個頭”來原諒關羽。

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劉備得西川,蜀漢政治集團也不是劉備自己說的算,有了完整的架構,關羽的職責就是守衛荊州,“大意失荊州”確實是關羽的嚴重失職,無論因為什麼,所以關羽就算等到了支援沒死,回去也會接受軍法從事。而且不僅僅是隻有劉備、諸葛亮在場,還有眾多蜀地遺留的官紳,賞罰不明,根基也會不穩,所以必死。於是關羽怎樣死才是他們要考慮的,怎樣讓關羽的命更有價值,只有死於東吳之手,荊州已丟,關羽死於東吳起碼還有理由發兵征討奪回失地的機會,名正言順。

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如果救回關羽,軍法審判,然後“揮淚斬關羽”連發兵攻吳的理由都沒有,荊州是借的,雀佔鳩巢許久,雖無耐但確實名不正言不順,關羽又被自己方審判,一切形式大劣,東出只能從漢中,從水路東出立刻背腹受敵。所以在失荊州的既定事實下,只有關羽死於東吳之手才有機會爭取丟失的形式,舉為弟報仇之名奪下荊州和夷陵,是最好的選擇。

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在成事前,義氣仁義自然是劉備立足之本,白手起家靠什麼拉攏將士,世道缺乏仁義,便以仁義之師,成事後,劉備對關張也是信任的,關張不會反,但是不同往日。得蜀後,已經是一個整體,劉備手下不僅僅有跟隨他的子弟兵還有蜀地的官士,整個統治架構基本都是建立在蜀地原有的體制之上,需要嚴明公正的政令,上行下效。關羽一方面對於政令不盡遵從,這對於中央體制很麻煩,本身你鎮守要地,又不完全服從管制,別人會怎麼看待劉備、諸葛亮,怎麼看待蜀漢政權,典型的功過混為一談,沒有看清自己的位置。

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其次劉封不來救援,那是關羽,是他二叔,是他義父的兄弟,是集團副總之一,他憑什麼敢不去,要是救了關羽,也許還能獲得支援,那是救命之恩,關羽又重情義,哪怕不能獲得支援繼承大統,但是支援封官拜爵倒是很實在。對劉封來說救關羽比棄關羽要有利得多,但是他沒來,很反常,憑什麼不來,只有上方授意,舍了關羽也能讓更多的將士冒頭,不會遭受上方的打壓,更容易蜀地將官為蜀漢效力,同時肅整體制,這也是拿出一個公正的姿態。

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推測關羽的死因:1,關羽聲威蓋世,性格傲慢,除劉備之命外,其他政令屢有不從,包括諸葛亮,雖為良帥但缺乏正確的時局大局觀。2,劉封,劉備義子,戍外帶兵,有戰功,劉禪孱弱,為保劉禪必除之。3,關羽在蜀漢地位二把手,如無老闆的意思,下面打工仔絕對不敢不服從關羽,況且是軍情救援,救了關羽,關羽勢必不會虧待,自己也能更好發展,這個機會怎能放過,除非上面不讓你去。

誰在借東吳之刀殺關羽,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借刀的另有他人

舍關羽劉備肯定是知道得同意的,單憑諸葛亮不敢動關羽,由於關羽的狂傲對於日漸完善的蜀漢管理體制愈發的格格不入,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所以劉備心裡再有不願意也不得不同意捨棄關羽,與入蜀憑龐統之命取蜀一個風格,是劉備的作風,建立了蜀漢體質,為鞏固劉禪,劉封就不能留,藉此完美時機,同時也震懾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