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大牌範十足的女士箱包

極具藝術感的花瓶

富有年代感的水壺

……

從業53年的

“竹匠師傅”鍾永和

將“王店籃”玩出“新花樣”

在位於秀洲區王店鎮南梅村的“王店籃”名師工作室,鍾永和正全神貫注地編織著手中的籃子,薄如紙片的竹篾在他的手裡旋轉、交錯,不多時便初具雛形。“有人閒下來愛打牌,我閒下來就愛做竹編,還喜歡研究些新東西。”鍾永和說道。

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信手拈來源自厚積薄發

鍾永和口中的新東西,樣樣都踩在年輕人的審美點上。

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大牌範十足的女士箱包內外兩層,提手、外皮、內膽分別採用不同的編織工藝,是非遺傳承與實用藝術的完美結合;

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竹編花瓶造型精美,瓶身曲線配合竹子特有的質感,當作居家花瓶擺件,別有一番韻味……

從手機上看造型,再用竹編技藝加以呈現,鍾永和不斷創新的背後依靠的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硬功夫。

幾十年前,在秀洲區王店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幾隻竹子編成的籃子,當地人把這種有著圓圓肚子的籃子叫“王店籃”。鍾永和14歲進廠學習編織竹具,自此和竹編結下了不解之緣,畚箕、蠶匾、草筐、揹簍等竹編農具是那時他打交道最多的東西。

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這些農具,主要講究實用、牢固,漂不漂亮大家倒是不太在意。”即使大家沒有美觀度要求,鍾永和卻總想著漂亮和耐用兩者兼顧,日復一日編織竹具,這時期成了鍾永和手藝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

二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竹器廠迎來改革,逐漸轉到以生產尼龍繩為主。自此鍾永和離開工作了20年的竹器廠,自立門戶,依舊從事竹製農具生產工作。依靠竹編這門手藝,鍾永和家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6年,鍾永和透過申報正式成為秀洲區非遺傳承人中的一員。這位以竹編謀生,跟竹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竹匠,感慨說道:“從拿到非遺傳承人證書那個時候開始,竹編不再僅僅是我謀生的一種手段,此後的我有著更大的使命,可以只為喜歡而編竹具了。”

備受追捧源自水磨工夫

在南梅村的“王店籃”名師工作室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竹編作品,品種有40多種。大牌範兒的竹編包、襯著藍印花布的“小芳籃”……僅是透過繁複的紋路便可一窺工藝之複雜。鍾永和說:“加工一個竹編包最起碼也要兩天時間,沒有耐心的人做來不的,優點是成品只要不受潮可以放幾十年。”每次周邊地區搞活動,鍾永和的攤位前總被圍得水洩不通,大家的喜愛可見一斑。

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從一根竹子變為一隻籃子,要經過選材、劈竹、過劍門、上刮刀、編織和塗清漆等步驟,沒有磨具,成品如何全憑經驗掌控,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隻籃子,竹編的魅力也在於此。

“一片竹子要劈12層篾,全憑手感……”嘴裡說著手上不停,鍾永和用粗糲厚實的手掌拂過青竹表面,篾刀去其節,一分二,二分四……加工好的竹篾交錯、層層堆疊,這才有各種各樣的籃子誕生。與之前製作農具為主不同,現如今製作的多為工藝品,有日式的,有歐美風的,有細軟得跟布包一樣的,也有挺括得稜角分明的……鍾永和用創新表達賦予了“王店籃”新的生命。

秀洲竹編師傅鍾永和:用老手藝編出“王店籃”新花樣

《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後才可為良。”鍾永和的竹編雖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體現出了中國傳統造物觀念“天人合一”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和文化內涵。也正基於此,這門手藝天然讓人心生親近。

現階段,鍾永和將忙碌的重心放在了“王店籃”的傳承上。每週五,鍾永和會來到王店鎮建設中心小學給孩子們上課,教學內容就是竹編技藝。“孩子們都學得很認真,做的也不錯,教學的過程我也感到很有收穫,看到孩子們喜歡竹編我也跟著高興。”下課後,鍾永和總會最後一個離開教室,默默站在講臺上憧憬著下次上課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