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一個例子,別看《潛伏》是電視劇,可以玩加法,但在很多諜戰細節還不如人家玩減法的諜戰電影。同樣是營救重要人物,《潛伏》營救錢教授的過程連個第二方案都沒有,全部希望寄託在李涯的託大和盲目自信上,但凡他思維正常一秒鐘,餘則成的營救方案就全部完蛋,連補救措施都沒有。

先說一下本文作者的情況:

諜戰小說作家,代表作《最後的潛伏者》獲得9。1的打分,這是個什麼概念呢?著名諜戰小說《風箏》在同平臺的打分是9。0。

對於諜戰劇,筆者一向是很擅長找茬挑刺的,比如《潛伏》,在筆者眼裡,這部被封為諜戰神劇的電視劇在諜戰這方面壓根就不及格,低階錯誤隨手就能找出一大堆,相反,這部劇在職場方面的情節卻秒殺很多現代都市行業劇。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在看到《懸崖之上》前,筆者和很多人的想法異曲同工,老謀子,頂級畫面大師也。

看完《懸崖之上》,筆者想說,張藝謀,電影大師,實至名歸。

肯定有很多觀眾不服,而且還可以給《懸崖之上》挑出一堆不好的地方來,尤其是在劇情方面。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比如,有的觀眾認為《懸崖之上》的故事漏洞太多,很多事情都沒講清楚,顯得邏輯不清。還有的觀眾認為,《懸崖之上》不符合歷史現實,說是偽滿洲國發生的事情,結果全片連一個日本人都沒有,讓一箇中國特務當科長,這是嚴重失實。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可以用一個原因來解釋,這都是張藝謀在創作中的“留白”。

藝術上的留白一般都是大師之作,普通人根本不敢這麼玩。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比如南宋大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整幅畫裡幾乎三分之二全是空白,如果用世俗眼光看,這畫家是不是偷懶?是不是蒙人?為什麼不學人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什麼不把樹啊、魚啊、水啊全畫上?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再比如86版《西遊記》裡的一段戲,陳光蕊和殷溫嬌從相識、相愛、結婚、遇害再到江流兒長大成人報仇雪恨,長達八分鐘的戲臺詞寥寥(小唐僧放生魚那段),重點人物陳光蕊和殷溫嬌更是連一句臺詞都沒有。這是楊潔導演請不起配音演員嗎?這是不是白瞎了馬蘭的嗓子?

其實,大家都能看出來,《寒江獨釣圖》用大幅留白塑造了一個無比經典的意境,很多文人墨客都把這幅畫的仿作掛在書房裡代表自己的心境。

《西遊記》用無臺詞回顧了一段模糊又清晰的故事,不僅符合劇情(酒保轉述),也讓回憶的氣氛變得悠遠悽美。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張藝謀的《懸崖之上》同樣捨棄了很多東西,比如日本人,比如上級,比如任務的開端和結尾,其手法也是大師的“留白”。

為什麼要留白?因為很多劇情比如日本人在《懸崖之上》這個故事裡根本就不重要,有他五八沒他四十。上級佈置任務,為什麼要空降四人組,為什麼要營救王子陽……也沒必要佔據太多時間,一筆帶過即可。

為什麼非要留白?因為張藝謀講的這個故事裡有現在的演員就足夠了,再多角色再多分支反而會削弱整個電影的緊張氣氛,降低電影的節奏。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白巖松給《懸崖之上》的評價是“全程無尿點”,這也是筆者的第一個感覺,從電影開場第一句臺詞說完,到最後字幕結束,全身緊繃毫無放鬆的時刻。嗯,也有,王鬱吐老金一身,老金又噁心又糾結的時候筆者笑了。

如果《懸崖之上》增加日本人的角色,那勢必要增加高科長向日本人彙報的橋段,還要增加日本人大罵特務科“廢物”的鏡頭,還得增加“八嘎”“死啦死啦地”等臺詞,那是不是還要弄點特務科抱怨日本人的小細節?

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把這些鏡頭加進《懸崖之上》故事裡,真的是一個好選擇嗎?該片還會全程無尿點嗎?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其實,這種日本人和中國特務的橋段在各種諜戰劇裡簡直不要太常見,動不動打人耳光,打完了還得“嗨”一下,這種雷同的鏡頭真的有必要嗎?就像女主角一縫衣服就懷孕一樣,庸才導演才會這麼幹。

電影導演和電視劇導演不一樣,電視劇導演是加法老師,他們的工作是往故事裡加故事,臺詞里加臺詞,動作里加動作,有的電視劇導演甚至是乘法老師,十集劇本能拍出八十集電視劇來。

電影導演是減法老師,他們要做的是把故事裡影響節奏、影響氣氛的細枝末節剪掉,讓故事的核心變得更為突出。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懸崖之上》的核心是什麼?是緊張的氣氛,是全程無尿點的節奏,是犧牲的壯烈,是人性的光輝,只要突出了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可以用臺詞、旁白、字幕等形式一筆帶過。

日本人就是在影片開頭被字幕一筆帶過了。

同樣,上級的指示和緊急方案的啟用,也是通過幾句臺詞和動作一筆帶過,觀眾看到聽到知道有這麼回事就夠了,無需多言浪費劇情。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懸崖之上》在第一個營救方案接近於完蛋的情況下,馬上按照緊急預案開始下一步,在電影裡就是幾個鏡頭,告訴觀眾有這麼個預案就得了,不需要鋪張劇情。

所以,筆者認為,張藝謀在《懸崖之上》裡的留白是很成功的,其他一些諜戰電影比如《風聲》也有一些留白,不過不如《懸崖之上》手法高明罷了。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筆者挑刺的目標總是一些諜戰電視劇如《潛伏》《偽裝者》之類,原因在於這些電視劇劇情鋪開比較大,很容易出現錯誤。

諜戰電影因為存在留白空間,筆者一般很少去挑刺,為什麼?因為那些留白是留給觀眾自行腦補和想象的,筆者要是挑刺,只能到自己的大腦裡找茬,這不是沒事找事左右互搏嗎?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可,為什麼有些觀眾認為《懸崖之上》很棒很完美,有些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很不好呢?

這就是不同觀眾之間存在的認知水平問題。有的觀眾認知水平極其低下,比如他們說《懸崖之上》不如《懸崖》,這樣的觀眾怎麼說呢,你贏了,我都不敢和你這樣的人掰扯。

還有些觀眾對電影的欣賞還停留在普通優秀電影層次上,理解不了一些大師的藝術手法。

《懸崖之上》為何沒有日本人,觀眾沒有想多,而是想少了

簡單說,對於電影,張藝謀可能已經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地步,可我國很多觀眾還處於“看山不是山”的層次,“看山是山”的觀眾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那些吐槽《懸崖之上》劇情的觀眾,你們不是想多了,而是想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