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生不息中感悟生態智慧--紀錄片《生態秘境》觀感之二

是什麼使物種歷經漫長歲月綿延不斷?是什麼讓生命在大千世界欣欣向榮?《生態秘境》六集紀錄片向觀眾緩緩揭開綠色家園的神秘面紗,徐徐講述萬物和諧的四川故事,答案中的生態智慧逐漸清晰。

高原與平原交相輝映,大山與大河緊密纏繞。紀錄片展示了在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動植物各自的生存之道。

面對變化,它們各有各的適應方式。2800萬年前生活在溫熱密林的溫泉蛇,經歷地質抬升,進化出尋找熱源的本領,終於成為高寒地區的倖存居民。藍喉太陽鳥等以花蜜為食的鳥類長出長喙,方便吸食花蜜。為適應山林環境,小熊貓厚厚的皮毛分為內外兩層,防水又禦寒。水母雪兔子有著毛茸茸的外表,使它們在低溫高山上保持內部溫度,從而保障繁育。

面對競爭,它們各有各的尺度分寸。白鷳、白腹錦雞、綠尾虹雉等走禽錯落分佈在不同海拔的山地,巧妙地避免了不良競爭。綠絨蒿進化出各種顏色,錯開了可能構成競爭的同類,吸引了不同的昆蟲前來授粉。雪雀和鼠兔成為室友,鼠兔幫助雪雀獲得居所和食物,雪雀也在掠食者到來時成為鼠兔的哨兵。青衣江畔,食譜不同的白鷺和牛背鷺比鄰而居,相處融洽。

萬物有靈,與其說是適者生存,不如說是智者生存。動植物擇一地而繁衍生息,皆於自然法則之下遵循著各自的機會主義,憑藉著適應的本領,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演化出古老的生存技能。在漫長的變化過程中,在食物鏈身份的巧妙轉換間保持著動態平衡,與地形、氣候及周邊生境達成了默契。地質變化與地理阻隔非但沒有阻礙生命的延續,反而孕育了多樣的物種和豐富的生境,讓種群漸漸壯大,生命的張力愈發蓬勃。

紀錄片也讓我們看到,生態秘境中不僅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物物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以自然為師,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變數。

動植物適應環境,人也逐水草而居。豐饒的草場和成群的牛羊是牧民的生計,每年收穫的薄皮核桃是山民生活的依靠,三江匯流地的肥沃土壤養育了一代代人。在茶馬古道的起點雅安,得益於華西雨屏的雨霧環境,蒙頂山茶年年生長,至今給雅安一帶65萬人帶來工作機會。從古至今,人們早已習慣在衣食住行、藝術文化等各方面與竹林相處。人類得到了大自然的饋贈,從動植物那裡獲得了繁衍發展的資本。

動植物和諧共生,人則尊崇自然。世代生活在山林的白馬藏族人絕不驚擾山林中的動物居民,川金絲猴棲息地的原始面貌得以保留。在公園城市成都,“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勝景成為常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再現生機,住進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山州與西昌市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退房還湖,逐漸恢復的邛海溼地成為“中國最佳野生鳥類觀賞地”。人類從草木榮枯、生命更迭中看到了自然法則,從動植物身上學到了以退為進、有舍有得的處世哲學。

萬物共生,凝聚了中國古老的生態智慧。這智慧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自然”一詞出於老子《道德經》開始,人們就始終在探索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在接受自然饋贈的同時,也守護著、回饋著自然的恩惠,以善待萬物為善待自己,這是我們對自然的承諾。當人們學會給予動物溫情,能向一草一木低頭,才有了生態秘境的純粹之美。在這片樂土上,關於生命的故事仍在展開,萬物生生不息的生態智慧,將代代相傳。

作者:

程維嘉

【來源:中國環境】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