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一個孃的“仁兄弟”

佚名

金蘭之好是古代中國的一種交友方式。最早出自於《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如臭其蘭。”意思是兩個人同心合意,其鋒利程度能把金屬切開,兩個人同心同德的人的意見給人的感覺,就像嗅到蘭花的芬芳。形容朋友之間同心同意、生死與共。

蘭花是君子之花,香氣被譽為王者之香,在古代蘭花有著很高的地位,是典雅高潔的象徵,長久以來人們都習慣把一些比較神聖的事情與蘭花聯絡在一起,比如用“蘭章”形容好的詩文,“蕙質蘭心”來形容人的美好品質,“蘭友”形容關係好的朋友。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如臭其蘭。”古人根據這個說法,將情投意合的朋友結為異性兄弟或姐妹稱為結金蘭。結拜是大事,在以前這就是代表著這個人與自己是有血緣一樣的關係。結拜時按人數各用一沓紅紙寫出每人姓名、生日、時辰、籍貫和父母、祖父、曾祖三代的姓名,這就是金蘭譜。之後擺上天地牌位,根據年齡大小,依次焚香叩拜,一起讀誓詞。現在雖然結拜已經不常見了,但“金蘭之好”這個詞用來形容朋友間感情深厚的意義還在沿用。

在宋代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有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子弟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這些古代人際交往的重要禮儀,在棗莊就被世俗化,並且成為了本土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文化。

棗莊多山,如抱犢崮、夾谷山等等。山多王就多,山大王孫美瑤帶著一幫兄弟呼啦啦跑到臨城車站,幾聲槍響劫持二十多老外押上了抱犢崮;九山王劉雙印招呼著弟兄,一腳踢翻崔翰林的二爺爺崔鵬翎,三下五除二捆成燒雞拎上了夾谷山。之所以他們能形成一定的氣候,是因為都有一幫子“一個孃的朋友”“親生的夥計”,這些仗義的弟兄又都甘願為其賣命,充當彈丸和肉盾,這就是棗莊人常說的“拜把子兄弟”——“仁兄弟”。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仁兄弟”這個稱呼也就是俗稱的“拜把子”、“異姓兄弟”,最早並不是棗莊獨有的結交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那時候只是結盟立誓的方式。到三國時劉關張桃園結義把國與國、部落之間的結盟方式大眾化了,再到後來聞名天下的水滸傳,水泊梁山一百單八漢“替天行道”,更是在齊魯大地盛行開來延傳至今,特別是魯南地區依然盛行。在普通老百姓遇到脾氣志向相投的朋友時,為了加深感情就變成了歃血為盟、磕頭盟誓,祈求同生共死永不背叛。“仁兄弟”在棗莊人的心目中是比朋友、同學、同事等稱呼更親近,和一奶同袍一樣。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歷史上在棗莊開煤窯的窯主和採煤工人,最初都是農民。在一定的條件下,身份改變並不意味著觀念也隨之改變。所以,棗莊歷史上的煤窯文化,帶有明顯的農耕文明底色。由於魯南一帶特殊的地理條件,這裡發生過多次戰爭和自然災害。明初的大移民,許多山西人遷入棗莊定居。

泇運河開通之後,各地商人、船家、工匠、藝人彙集臺兒莊尋求發展空間,帶來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中華全國風俗志》對棗莊所在的嶧縣民風,給了這樣的評價:“其質直懷義,類魯;其寬緩闊達,類齊;其輕剽任氣,類楚。”

地處山東南部的棗莊,明清時期屬嶧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管轄,這裡的煤炭儲量豐富,大概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居民用土法採煤的記載。在千餘年的開採歷史中,煤礦開採條件差,首當其衝的煤炭開採工人,長期工作在最危險的地方,經常出現各類安全事故,窯工們的生命就沒有安全保障,活了今天,就沒有明天,窯工們求助神靈保佑,除了祈求神靈保佑,窯工們就自發結拜兄弟,自己傷亡後,好有自己的結拜兄弟照顧自己的妻兒老小,就這樣仁兄弟文化就逐漸形成,並且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些在窯工圈子中形成的煤窯文化,漸漸越出煤礦範圍,在周邊的商業區和農村得以普及。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結拜仁兄弟人數不定,多的十幾人,少的只兩個,標準人數為八個,即所謂的仁兄八弟,八兄弟要為老大買頂帽子,喻示為首,發號施令;為老小買雙鞋子,釋意為經常跑腿,也不容易。不管結拜方式如何, 這種現象表現了棗莊人的大義、仁義和義氣,因此只要拜了仁兄弟,關係就像多了個兄弟一樣親切,不光婚喪娶嫁要參加,仁兄弟的至親去世還要穿白大褂,甚至披麻帶孝。

子衿青青|一個孃的“仁兄弟”

山東人忠義仁厚,棗莊人更是重義氣,現在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大多數人還沿襲這種傳統的社交方式。也有很多女人單獨結拜的,俗稱“乾姐妹”,也有男女混合結拜的,俗稱“乾姊妹”。無論那種方式,無不展現了人與人交往的寶貴方式,都是華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可以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城鎮化的程序加快,這種“仁兄弟”也在減少,新時代的年輕人在科技的幫助下改變了社交方式,也許若干年後就會消失,變成了傳說。

壹點號 青檀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