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問題是個重要問題,我們倡導光碟行動了很多年,糧食供給能夠滿足國人的現如今我們依然教育孩子們粒粒皆辛苦。幾千年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永遠脫離不了食品,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仍有些落後國家因為捱餓人民失去生命。

眾所周知,古時候的糧食大多是不充足的,而且受蟲害、旱災、洪災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很大,非常多的人因為缺少糧食而死。那我們將時間撥轉到建朝距今有650多年的明朝,明朝誕生了一位名叫陳振龍的人物,他冒著生命危險拿到一根藤,為下個朝代人口增長做了突出貢獻。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一、鄉試失利,棄儒從商

陳振龍是福建人,出生後從小開始讀書,在中秀才後,鄉試沒有取得好的成績,於是他放棄了學習儒學和做官的夢想,開始發展商業。他並沒有選擇在當地發展,而是跟著商人的大部隊來到呂宋,也就是現如今的菲律賓。呂宋在馬尼拉灣入口處的深入海中的尖形陸地,也叫作海岬。

這個地方盛產黃金,作物產量非常大,當然經濟貿易也是十分繁榮的。在15、16世紀,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商人們和呂宋經常有貿易往來,甚至還有很多人很喜歡這個地方,在這裡定居。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以前接觸的都是儒學,初來這裡,看到當地的大片田地種滿了朱薯的陳振龍驚呆了,朱薯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紅薯,這是在當時的中國完全沒有的食物。

經過進一步瞭解後,他知道這種薯類經得起乾旱、產量很高、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而且使用的方法很多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都是美味。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二、從商發展,不忘家鄉

如此優秀的農作物,讓陳振龍想到自己的家鄉。在明萬曆21年時,家鄉曾發生大旱,導致收成不理想。在當時,許多百姓都在捱餓中栽種農作物,還要在心中不斷祈禱,來年能有個好收成。既然是天災,誰又能保證明年的收成是怎樣的呢。

於是陳振龍認真學習朱薯的種植方法,自掏腰包買入很多朱薯種,想要秘密攜帶薯藤到回中國。要知道當時執政的西班牙政府出於自我保護,不允許朱薯被傳播到其他國家,於是,陳振龍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躲避了出境檢查。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經過了七天七夜的海上航行,陳振龍終於回到了福州,到家後他馬上在住宅附近找土地嘗試種植,結果是成功的。這一年,閩中地區又遇到旱災,收成受到非常大的影響。陳振龍立即讓兒子上書催促福建巡撫,建議嘗試種植番薯,用以緩解現在的糧食缺少問題。

為了取得巡撫大人的信任,陳振龍讓兒子細心地講解朱薯種植的好處並且種植起來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於是巡撫在瞭解後,讚許了他們,並下令找地方嘗試種植。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三、朱薯成為閩中的寶貝

陳振龍父子兩人依照呂宋人傳授的種植方法,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的空地上開始嘗試種植。經過悉心照顧,四個月後,父子兩人成功的收穫了這片土地的朱薯,完全可以用來代替一些糧食填飽肚子。

巡撫得知種植成功的訊息,於是抓緊時間下令各地,按照這樣的方法種植。當地百姓看到有希望緩解大旱之下的飢餓,十分開心,開始種植朱薯。就這樣百姓迎來了朱薯的豐收,讓旱災對糧食作物的影響得以減少,使百姓們能夠有更多充飢的食物。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陳振龍把朱薯引入中國,促進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改善,成為我國古代為緩解百姓饑荒的重要食物之一。按照古籍記載,在糧食收入緊缺的時代,朱薯使得災荒中的人民養活了七八成。乾隆年間,薯類已推廣到我國大部分地區,使得清朝人口多了三億。

如今,薯類的種類在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多,作用也越來越廣,可以用來充飢,製作成澱粉、釀酒等。往後的生活中,中國人的餐桌上又多了新的美食。

陳振龍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清朝人口多了三億,至今被人銘記

為了感謝陳振龍將薯藤帶到中國,並促進在中國的種植,福建省福州人滿懷感激之心在烏石山上為其建立了“先薯亭”來紀念。陳振龍也成為中國引種番薯的第一人,但後期還有其他人引進,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為緩解國人飢飽都有著重大的貢獻。

結語: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來之不易,作為人口大國,我們為了應對自然災害,一生耕耘,一生奮進。古往今來無數能人志士為國人能吃上飽飯而奮鬥,我們理應愛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