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早年的糧店

這幾天供銷社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有些人擔心糧食會不會回到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體制。二十大提出“守正創新”。我認為即便按定量供應糧食,也不會像過去一樣。

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隨父母進京的。當年家住復興門外真武廟三巷一號華北局宿舍。我家一直到九十年代都住在那裡。我就說說計劃經濟時期糧店的印象。

說說早年的糧店

糧庫。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我不知道這個糧店的名字,我們都管它叫“糧店”。因為真武廟方圓幾里地就這一家。這家糧店被華北局、全總、廣播局圍著。糧店建在一個叫“居民區”的地方。這個“居民區”是復興門外的原住民居住區。都是土坯蓋的平房。我們也叫它“小平房”。糧店不大,卻承擔著附近幾個大單位宿舍和原住民的糧食供應。糧店的幾位職工就在一個小平房裡給附近幾千家提供著生命保障。現在想起來,這個小糧店真是了不起!那時候的居民每個月領到工資後都急忙到糧店憑糧票把這一個月的糧食買回家。家中有糧心頭不慌。那時候買糧食要自己帶著一個大口袋去裝糧食。買多少斤米麵,把口袋套在一個木製閘口上,店員手動開閘把米麵放入口袋再稱重。然後有腳踏車的用車馱回家。大部分人自己肩扛回去。我有一次看見廣播局的趙忠祥扛著一個糧食口袋在糧店門口跟人發牢騷說:“憑什麼不給我漲工資?我任勞任怨的”。這句話我印象深刻。

說說早年的糧店

早年老百姓在糧店買糧食的情景。圖片來

記得糧店最熱鬧火爆就是賣白薯的時候。每年秋末白薯上市的時候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大人孩子們都沒什麼零食和甜食吃,甜甜糯糯價廉物美的白薯是最能滿足大人和孩子的願望。而且白薯是粗糧,使用粗糧票一斤糧票可以買幾斤白薯。差不多的日子就會有孩子們經常去糧店偵查。一聲“賣白薯嘍!”頓時引得人們蜂擁而至。其實這個人們主要是指孩子們。大人都在上班,只有小鬼當家。孩子們中的主力都是半大小子,能拼敢打。每次最慘烈的是糧店第一波賣白薯的時候。孩子們盼了一年了,終於來白薯了,必須吃到嘴裡才行。在這個信念下,買白薯的孩子們都拼了。糧店大門緊閉,在視窗買白薯票,然後在去邊上裝白薯。根本就不排隊,大家拼命擠。好在我們樓道有一猛將,小名三狗。他身強體健,為人仗義,敢拼敢打,頗有名氣。每次買白薯都是他衝進去給我把票換出來。

說說早年的糧店

等到大人下班來買白薯的時候,已經是一地雞毛。除剩下一些小弱病殘的白薯外,還有幾隻被踩壞的布鞋。半個世紀過去,依然記得那時搶白薯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