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的分封論與張良的利益觀!

《史記 留後世家》記載:漢三年(前204年),由於楚軍襲擊漢軍糧道,致使漢軍糧食短缺,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新扶立六國王室的後裔稱王,那麼六國的君臣和百姓必然對劉邦感恩戴德,這樣就可以戰勝項羽。漢王同意,並讓酈食其趕快去刻制印璽出使各國。

酈食其的分封論與張良的利益觀!

酈食其尚未起程,正好張良出差歸來,劉邦就此事又向張良諮詢,張良明確表示反對,理由概括如下:第一,目前漢國沒有分封諸侯的實力,商湯、周武能夠分封天下是基於他們強大的國力,現在漢國即使分封了一些六國後裔,但基於楚強漢弱的局面,這些諸侯更有可能投靠楚王項羽而不是漢王劉邦。第二,目前正是楚、漢拼死力爭的關鍵時刻,而分封的目的是利益分配、停止戰爭,所以分封六國後裔根本不合時宜。第三,目前的社會狀態已經發生變化,要封也不能亂封,六國後裔、貴族血統已經不是那麼具有號召力,現在的原則上是誰的業績好,誰就可以分到更大的蛋糕,不然,那些跟隨漢國拼殺的將領士兵哪有積極性?

劉邦聽後恍然大悟,對酈食其罵道:“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銷燬所有印璽。

後來,荀悅(東漢世族)對此段記載發表了一翻評論,大意是:同一個方法,在不同的環境下,它的作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然後又舉了幾個事例(略)加以說明,總之,就是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又重新去批判了一下酈食其的分封論。

可是,本文對此記載的真實性持有很大的懷疑態度,尤其是類似這樣只涉及幾個人之間交流的記載。本文認為酈食其不太可能給劉邦出這樣的主意,劉邦更不可能還會去推行此做法,原因:1、《史記》記錄此事發生在前204年,要知道,在前205年12月之前,韓信率領的漢軍主力已經平定西魏和趙燕之地,劉邦的使者隨何也成功策反九江王黥布,總體看,劉邦集團面臨的形勢是樂觀的。

酈食其的分封論與張良的利益觀!

2、雖然劉邦在滎陽面對楚軍的進攻,壓力很大,但這是因為漢軍主力都在韓信兵團,劉邦在滎陽的兵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問題根源不在於外交,劉邦、酈食其等都十分清楚。3、所謂的六國後裔,韓、魏的王室成員韓信(非彼韓信)、魏豹都在劉邦團隊中,這兩個地區現在是楚漢相爭的戰場,分封沒有意義;趙國剛被韓信、張耳平定,張耳還被封為趙王,劉邦在這個時候又封趙氏後裔為王,這怎麼可能,豈不是憑空給自己增添麻煩嗎?燕王臧荼剛剛站隊劉邦,然後劉邦再找一個燕國王室後裔到燕國稱王,把臧荼推到項羽一邊,符合邏輯嗎?齊國本來就是王室後裔,也不用你劉邦分封;只剩下楚國,劉邦封楚國後裔為王,那就更加不靠譜了!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酈食其雖然年老,但並不痴呆,他做為一個對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異常敏感的外交高手,不可能有這樣的念頭!劉邦就更不可能會表示贊同了。《史記 留後世家》為張良做形象營銷,但也不應該犧牲酈食其的名譽,難道就因為酈生早早死去的原因嗎?

酈食其的分封論與張良的利益觀!

現在我們拋開對此事件真偽的爭辯,認真分析一下這兩個觀點本質含義,其實,這兩派觀點是秦末大起義以及楚漢相爭過程中兩種社會力量之間鬥爭關係的體現,就是社會體系到底是迴歸到傳統貴族分封體制還是繼續中央集權政府管理制度。

首先我們對秦統一六國和秦末大起義、楚漢相爭的社會狀態做一回顧與分析。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國的制度優於六國(詳見《功過褒貶勝者為王 探本溯源綱舉目張》),東方六國的制度相對而言更加保護傳統貴族的利益,而秦國的制度能夠給更多人提供上升的機會,所以,秦統一六國也就意味著傳統貴族階層退出核心政治圈。

可是,隨著秦國擴張動能減緩甚至停滯,它原有可以激發人們潛能的分配機制突然毫無用武之地了,由於秦帝國對外擴張勢能減緩,導致可供分配資源供應速度急劇下降,因此,在新秦國境內,大家都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資源的內部分配整合上,那麼,越早加入秦國政治體系的個體就享有更多的資源分配權,這樣,社會財富迅速向少數權貴階層傾斜,法治社會形同虛設,新的官僚貴族與底層民眾差距巨大。秦國的統治者們沒有事先認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或者即使有所認識但沒有重視,結果社會矛盾一下子積累起來,最後導致局面不可收拾,引發社會大動亂(詳細分析內容見《陳勝吳廣起義經過、時代背景以及根本原因之分析》和《大秦帝國滅亡的總結分析》)。

酈食其的分封論與張良的利益觀!

其次,在這樣的社會變化中,六國傳統貴族階層是什麼狀態呢?

在秦統一六國後,六國貴族階層雖然退出政治管理權力中心,但秦國新政權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徹底清算,六國貴族階層還是留存著大量社會財富,在基層組織和民間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從項氏家族、田儋家族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同時,新官僚在聚斂財富的過程中,傳統貴族對此參與不多或者佔據份額較小,在這樣的狀態下,六國貴族遺民反而為自己贏得了較好的口碑,人們覺得傳統貴族也許比新官僚更靠譜一些。在秦末社會大動盪過程中,傳統貴族集團似乎在一夜之間又突然湧現出來,並逐漸掌控了大部分反秦武裝的領導權,這都與此密切相關。

最後,社會選擇。

秦帝國的滅亡宣告中央集權完全郡縣制的政治實踐失敗,此消彼長,恢復傳統貴族分封制的思潮又開始浮現出來,並且一度佔據上風,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就是這一思潮達到新高點的標誌。

酈食其的分封論與張良的利益觀!

不過,楚霸王項羽不是周武王姬發,漢王劉邦也不是姜太公子牙,整個社會經過秦統一六國以及秦末大起義的洗禮,已不是西周初年時的社會狀態,雖然人們不滿意秦朝政府的治理效果,但也不意味著就想重回貴族分封體系的社會狀態。

傳統貴族分封制的缺點是分配機制僵化,不能有效激發更多人的主觀能動性,而秦朝中央集權制出現問題,本質上也是這個原因,所以,拋棄現在已成定局,但徹底迴歸傳統亦不可能,人們只能在鬥爭中逐漸尋找答案,在現實社會中的反映就是貴族分封思想與中央集權理論之爭。

楚漢相爭的四年,也可以說是傳統貴族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君主制鬥爭的四年,最終的平衡方案只能在這樣的動盪環境中解決。不錯,採用戰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這的確是野蠻和荒謬的決定,但是不管怎樣,這是人類自己的決定!又能抱怨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