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捕撈量從1575噸到不見蹤跡,30年裡,長江鰣魚去哪了?

曾經,說到長江的水產,“長江三鮮”河豚、鰣魚和刀魚,絕對是又好吃又便宜的美味。但如今,河豚因為有毒,被列入各地“禁食名單”久已,刀魚因為已經相當稀缺,價格昂貴,能吃到正宗長江刀魚的,妥妥的都是有錢的主。

而最慘的,則是三鮮中的鰣魚,從60年代到70年代,是鰣魚的捕撈黃金期,從那時候輕輕鬆鬆年捕撈量300噸到500噸,甚至在1974年達到了最高的1575噸,之後呢,1975年開始,鰣魚好像就開始縮水了,這一年的捕撈量是345噸。又過了整整10年之後的1986年,鰣魚一年的捕撈量就只有12噸了。

捕魚,講究的是漁汛,但自從創紀錄的1575噸之後,長江裡的鰣魚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漁汛,甚至其他的野生長江魚類也沒出現過。為此,在1987年,長江上為了恢復鰣魚搞了一次禁魚。並且在這次禁漁期中,把鰣魚列入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

但結果怎樣呢?1994年,在安徽境內的長江流域,一位張姓漁民意外補到了一條兩斤的小鰣魚。這是鰣魚的最後捕獲記錄。研究人員不死心,在1996年,又在此區域進行了一次21天時間的大型捕撈作業,但卻一條鰣魚都沒有捕獲。

那這原本極易捕獲的鰣魚,都去了哪裡呢?這主要是因為水電大壩的影響了。鰣魚每年的4月和5月間,會從近海遊向長江,這也就是洄游。但是在贛江巴邱鎮江段修建了峽江後,鰣魚的洄游路線就會切斷了,這樣,鰣魚不得不尋找新的產卵場。而新的產卵場則位於百里之外,這就導致了能成功洄游到產卵場的鰣魚大大減少了。

另外,水電站的存在,讓長江各段的水溫也在悄悄有著變化。每年端午時候,贛江江段水溫22度左右,這對鰣魚來說也是最好的產卵水溫。可萬安水電站興建後,產卵場的水溫降到了10度左右,這樣即便鰣魚正常發育,也是難以繁殖的。

目前在峽江縣的下游還還有一段100多公里的水域,適合鰣魚產卵繁殖,但長江中還真的有野生鰣魚嗎?它們又能找到這裡嗎?這都是問號。

那自然生殖靠不住,人工繁殖呢?

最初時候,養殖過程中的鰣魚就不斷死亡,養殖後放入贛江中也更是有去無回。並且隨著現在野生鰣魚越來越少,能提供人工養殖的親本也難以為繼了。

還有些人充滿疑惑地看到這裡,卻突然覺得“長江鰣魚”,在超市裡看到有賣的啊,這又是咋回事?

其實,現在只要是宣稱“長江鰣魚”,都是“替代品”,這些所謂的“長江鰣魚”多數來自於緬甸,很多不明緣由的消費者,為“湄公河鰣魚”交了一次“智商稅”。

除了“湄公河鰣魚”,還有來自美國的西鯡,印度尼西亞或者新加坡的長尾鰣,緬甸的雲鰣,都和長江鰣魚長得很像,被當做“長江鰣魚”在市場中售賣的事,也不是一次見諸報端了。

而今,長江鰣魚已經絕跡江湖近30年,隨著10年長江禁漁期的開始,我們期待10年後長江生態會有好轉,包括長江鰣魚在內的漁業種群資源能夠得以恢復,讓長江鰣魚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