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小小的夢想是推動孩子進步的力量

人的本性就是希望用最少的付出而獲得最大的成果,所以沒有人天生無條件地勤奮的。當我們看見勤勞的人,他們一定有原動力,一股動力在驅使他們努力工作,這就是我們常聽常說的推動力(Drive)。

囡囡天恩兩歲時左手無名指有彈弓手的問題,醫生建議她做手術,因為自然復原的機會不大,過去案例亦證明,手術能令大部分患者好過來,醫生認為值得一試。可是,由於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而天恩年紀小,我感到擔心,所以最後決定放棄手術,只和她每週做物理治療和水療按摩。

直到天恩五歲的某一天,她告訴我很想學小提琴,每次我們經過樓下的琴行,她便問我學小提琴的事情,我最終答應她,一來希望培養她的興趣,二來我直覺她多運用手指,彈弓手的問題可能會得以改善,畢竟物理治療說她的無名指因長期伸不直,用得少而沒有力;我直覺當她用力去按弦和轉弦時,會自然而然地練到力度和靈活度,且小提琴是需要每天練習的,這樣也能推動她每天做「拉小提琴式的物理治療」。三年過去了,天恩每天練習,彈弓手不藥而癒,再也不痛,也毋須用力「開啟」那隻彈弓手,左手無名指已經無異於其他手指了。

沒有推動力,人不可能會變得主動和努力的。

在童話故事中,有許多以出色的人物為題材的故事,我們可多讀給孩子,先給他們一個目標、抱負、理想。當他們對所設定的理想充滿憧憬,目標又明確不移時,推動力便會自然產生,而努力力這回事才會因此而發生。

今天,我介紹兩本獲獎圖畫書:《Starry Messenger》(作者Peter Sis,一九九六年出版)和《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作者Mordicai Gerstein,二○○三年出版)。前者是關於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伽利略的生平故事,後者見證法國高空走鋼線的人Philippe Petit的勇氣和努力。他們都因努力而獲得成就,而努力背後有股力量(推動力)來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