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薄清宣湯治療外感咳嗽

桑薄清宣湯治療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主要病機為邪犯於肺,肺氣上逆。肺主氣,司呼吸,其位最高,為五臟之華蓋,肺又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之邪,肺為嬌髒,不耐寒熱,邪侵則肺氣不清,失於肅降,迫氣上逆而咳。風寒者,肺氣失宣,津液凝滯;風熱者,肺氣不清,熱蒸液聚為痰;風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氣失於潤降則發為咳嗽。

外感邪氣,不管屬寒、屬熱,多影響肺的宣發功能,氣不得宣,而鬱閉於內,即發為咳嗽。故治療重在宣,一是以宣驅散外邪,二是借宣助肺恢復宣發功能。因此,外感咳嗽不管久暫多突出“宣”字。在組方遣藥上,對宣與降的側重,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應注意宣降藥味的比例,其次注意宣降藥物劑量的比例,再次因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還需根據肺失宣降的程度,酌配升降藥對以及調理氣機的藥物。

患者,女,58歲,2003 年 7 月 4 日初診。 咳嗽日久,加重 5 d 餘。 外感誘發咳嗽,有痰量少,色白質黏,夾有泡沫,晝夜均咳,夜間尤甚,伴咽痛咽癢,兩脅脹痛,咳甚則頭痛,時燒心,腰痛,舌紅少苔,脈數偏弱。 張老師診為外感咳嗽之風邪犯肺證,治以疏風宣肺,化痰利咽,方以桑薄清宣湯加減:桑葉 9 g,薄荷 6 g,牛蒡子 6 g,板藍根 9 g,桔梗 6 g,炒枳殼 6 g,前胡 6 g,姜半夏 6 g,紫菀 6 g,川貝母 6 g,炒杏仁 6 g,甘草3 g。 水煎,早晚飯後溫服,日 1 劑。 3 劑後複診:咽痛癢症減,仍陣咳有痰,色白,質黏有泡沫,咽部如有物阻,時咽痛,舌紅,苔中後部稍厚,脈沉數弱。 處方:上方加茯苓 9 g,再服 3 劑。 藥後諸症幾無,已無大礙,調養一週後,諸症痊癒。

按:咳嗽一證,是因外感六淫或臟腑內傷,影響於肺,而導致的有聲有痰之證。 咳嗽與外邪的侵襲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正如《醫學三字經》所言:“咳嗽不止於肺,亦不離於肺。”咳嗽直接責之於肺,肺氣宣降失司為直接原因,故張老師認為治咳之要在於宣降。 外感內傷皆可致咳,此例即外感致咳。 患者咳嗽日久,肺脾氣虛,肺氣失宣,痰液不化而晝夜均咳,色白質黏,呈泡沫痰,近 5 日新感風邪而出現咳嗽加重,咽癢咽痛,頭痛、腰痛、兩脅脹痛皆由咳甚所致,並非肝鬱致咳,且脈象中並未有明顯弦象,亦可佐之。 故而處方以桑薄清宣湯加減,桑葉、薄荷疏風散邪;牛蒡子、板藍根清熱利咽;桔梗、枳殼宣肺利氣;前胡、紫菀、川貝母化痰止咳;加姜半夏溫肺化飲。 二診之時,患者咳嗽減輕且兼症已除,故效不更方,加茯苓一味,一則補咳嗽日久損傷之正氣,二則健中焦脾胃以絕生痰之源。 又進 3 劑後,諸症消除,調養自愈。 枳殼、桔梗配伍疏散風熱,健脾化痰,一升一降,體現出張老師治咳在於宣降的學術思想。 本案中,患者兼有脅脹痛及燒心腰痛之症,極易誤辨為肝鬱致咳。 然患者脈象並無弦象,乃因肝肺相關,肺為氣之司,肝為將軍之官,氣亦為肝之所及,肺氣宣降不利影響到肝之疏洩,且咳嗽日久,牽引胸腹部肌肉,脅痛胸不適較為常見。 據此可知,診病須分清主次,切莫盲目辨證。

本文節選自2006年4月第25卷第4期《山東中醫雜誌》之《張珍玉治療外感咳嗽經驗;2016 年 2 月第 35 卷第 2 期《山東中醫雜誌》之《張珍玉臨床驗案兩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