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音怎麼辦?

失音怎麼辦?

失音又名 “瘖”或 “喑”,指發音嘶啞甚至不能發聲的臨床症狀,可分為喉瘖與舌瘖兩種型別。舌瘖病位在舌,與心相關,多繼發於腦血管意外之後,輕者舌體僵硬,重者舌短蜷縮不能言。喉瘖病位在咽喉和聲道,與肺腎相關,多見於急慢性咽喉炎、聲帶麻痺、聲帶息肉、聲帶結節、聲帶創傷等,輕者發音嘶啞,重者不能發聲。此外,還有因情感障礙所致的功能性失音,稱為癔病性失聲症或精神性失聲症,是癔病的一種表現。失音症病因病機較為複雜,病因當有內傷、外感之分,病機應有虛實之別。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喑也; 虛者其病在本,屬內奪而喑也。陰血內耗、精氣內奪為發病之本,風寒客熱、痰瘀互阻為致病之標,故治療當分清標本緩急。一般而言暴喑多屬實證、急證,治當宣散清疏; 久喑多屬虛證、慢證,治當清潤滋養。

患者,女,43歲,2014年3月28日初診。患者平素經常咽喉疼痛,自訴1 個月前因感冒後咽痛加重,後又因心情鬱悶逐漸加重。2014年3月18日晨起突然聲音嘶啞,伴有吞嚥疼痛、咳嗽有痰,不發熱,自服清開靈、阿莫西林、喉症丸等藥,未見明顯好轉,診為 “急性喉炎”,給予抗生素、激素、超生霧化等治療後症狀加重,發音費力,繼而失音,遂行頸部增強 CT 檢查,顯示左側前庭襞、杓會厭襞稍增厚、梨狀窩變淺,纖維喉鏡檢查顯示會厭嬰兒型,左側聲帶呈弓型,固定於旁正中位,左襞裂、左梨狀窩略增厚,左聲帶活動不良,右聲帶 (-) ,診斷為 “聲帶麻痺 (左) ”。刻下症見聲音嘶啞,咽中似有痰,不易咯,吞嚥困難,伴胸悶氣喘,心煩急躁,夜寐不安,頭暈頭痛,納食不佳,呃逆反酸,大便乾結,神疲乏力,舌淡紅苔白且幹,脈弦滑略數。中醫診斷: 喉瘖。證屬: 氣機阻滯,痰熱鬱閉。治法: 理氣機,散鬱結,清痰火。處方: 紫蘇葉10 g,紫蘇梗10 g,全瓜蔞30 g,薤白10 g,紅景天10 g,前胡6 g,浙貝母10 g,苦杏仁6 g,枇杷 葉10 g,石菖蒲30 g,炒蔓荊10 g,川芎30 g,北柴胡6 g,蟬蛻6 g,殭蠶10 g,片薑黃6 g,白茅根10 g,蘆根10 g,焦三仙各10 g,訶子10 g, 金銀花10 g, 連翹10 g,玄參30 g。3 劑,每日 1 劑,水煎服。

2014年4月1日二診: 聲音嘶啞如前,但夜寐較安,頭痛已除,口乾、心煩好轉,守上方去炒蔓荊子、川芎、北柴胡,加入白前6 g,百部10 g,黛蛤散10 g ( 布包) ,乾地龍30 g。7 劑,每日 1劑,水煎服。

2014年4月8日三診: 聲音嘶啞明顯好轉,但語聲低微無力,咳嗽減輕,胸腹憋悶,多夢易醒,食慾漸復,但仍大便乾結,多日未行,上方去紅景天、前胡、苦杏仁、枇杷葉、白前、百部、焦三仙,石菖蒲減至10 g,加北柴胡6 g、黃芩10 g、川楝子10 g、山慈菇10 g、魚腥草30 g、草決明30 g、生大黃3 g ( 後下) 。繼服30劑後,聲音嘶啞基本痊癒,聲帶腫消,已能活動。2014年5月9日在外院複診,查纖維喉鏡示: 左側聲帶增生水腫明顯減退且已能活動。囑患者調暢情志,科學用嗓,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按: 該患者由於發音過多,聲帶運用過度,已有肺陰不足之象,病前因外感邪氣,加之勞累、鬱怒,則氣機鬱結,痰火傷陰,遂發為失音。治療使用升降散加味,以升清降濁,調理氣機,宣散鬱結。方中蟬蛻透散鬱熱之邪; 殭蠶輕浮昇陽,清熱解鬱,化痰散結; 片薑黃行氣散鬱; 生大黃攻積導滯; 再配以柴胡、黃芩、川楝子、紫蘇梗調暢氣機,清解鬱熱; 前胡、浙貝母、枇杷葉、紫蘇葉、白茅根、蘆根宣肺利咽,祛痰散結; 瓜蔞清瀉肺熱,石菖蒲豁痰開閉,訶子斂肺止咳、降火利咽,焦三仙消鬱導滯; 諸藥相伍,肺氣得宣,鬱熱得清,氣機得暢,咽喉得利,聲音自復。

本文節選自2015 年12月 第56卷 第23期《中醫雜誌》之《彭建中治療失音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