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佔到金柳條,從黃觀音到矮腳烏龍,今天說說武夷巖茶的奇種們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大魚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現在,是武夷山一年一度的春茶季。

是武夷山最忙碌的一個季節。

茶農們都在忙著做著極有技術含量的事——採茶,做茶。

茶葉採摘製作的過程,是茶農與大自然溝通交流的過程,他們需要很懂得如何拿捏植物的脾氣。

從朱洪武廢團茶興散茶、把皇家御茶園搬到武夷山起,幾百年來,武夷巖茶的品種日益繁多,有從閩南一帶移種來的外來品種,有當地土生土長的家生品種,還有茶科所培育出來的小品種。

而它們,都各有各的脾氣。

尤其是一個叫做“奇種”的茶樹種類。

它的名字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千萬別小瞧這個品種——某天,當你在懂行的人面前拿出一泡慧苑坑奇種,告訴他“這是我喜歡的茶”,人家立馬就會對你刮目相看並且產生好感,覺得你是個有品位的人。

奇種=品味。

是不是很令新茶友們匪夷所思?

《2》

在武夷巖茶的品種大家庭裡,奇種,是家長級別的存在。

它有威望,受人尊重,卻在市面上異常低調。

如同武俠小說裡的掃地僧,身懷絕技,卻鮮為人知。

要論資歷,奇種是最早一批武夷山土生土長的品種,而且是透過比較傳統的“播種”方式栽種的。

就像種菜一樣,透過播撒菜籽的方式來繁殖後代。

興許是兩者有這些相通之處吧,奇種還擁有了另外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菜茶。

故而,在喝奇種的時候,有人會戲稱這茶“有菜味”。

“菜味”這個形容雖顯土氣,卻也找不到更通俗易懂的說法了,因為奇種確實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品種特徵。

當年,不同茶樹的種子長相差不多,有時候還混雜在一起,茶農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於是,把這般品種混雜的種子播撒下去後,這片茶園便長出了各色各樣的茶樹來。

幾百年的滄桑變化之後,現在的我們看到的這些奇種茶園,茶樹分佈不規則,高矮胖瘦,富有個性。有的茶樹形態差異比較大,能一眼看出不同,有的茶樹看著差不多,但是隻要細看葉片,就會發現差別。

它們叢生在這丹山碧水間,誰也不服誰,各自站立,各領風騷。

當然,比起那些整齊劃一猶如綠絲帶般的茶園,雜亂無章的奇種地看著並不討喜,有強迫症的茶友,估計會有些難受。

可別小看它們,既然稱作“奇種”,自有它們的神奇珍貴之處。

《3》

前面說到奇種透過播種的方式生長,在植物學裡有個專業術語——有性繁殖,這其實就是奇種的厲害之處!

要知道,有性繁殖有利於基因重組和改良,會產生更適合環境的後代,更有利於整個自然界的進化。

也就是說,從茶樹種子播撒下去開始,這棵茶樹便跟著環境一起成長,環境變化它們也跟著變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強大的抵禦能力。

現如今武夷山存活著的這些奇種,可都不簡單,隨便一棵不起眼的茶樹,都有上百年的樹齡,說明它適應環境的能力十分地強。

不僅如此,它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環境氣息和山場氣韻,也是後來那些依靠扦插、雜交等無性繁殖培育出來的樹種所無法超越的。

在武夷山,奇種們花了上百年的光陰,從土壤底層一點一點長出來,它們的根深植於土壤,骨骼和血脈融於環境,與周圍的空氣、水流、岩石、植被共生。

可以說,它們與環境,早就形成了一種互相成就的關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知名的正巖茶地——鬼洞,那裡種滿了奇種,有叫得出名字的,例如正太陰、正太陽、玉井流香、白雞冠、鐵羅漢等,也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被稱為“茶樹品種的基因庫”。

如今,奇種成為專家和學者研究的重要物件。

從小處著眼,可以從奇種身上獲知茶樹基因的承襲與變異;從大處來看,可以透過奇種來推演它們存在的漫長歲月裡,武夷山的氣候環境發生瞭如何的更迭與變化。

這才是更深遠而有意義的事。

《4》

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樹生長的環境一直在發生變化,根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能留存百年的奇種茶樹本就不多。

再加上茶農改種肉桂、小品種而挖掉奇種也不在少數,導致完整保留下來的大片奇種地越來越少,寥若晨星。

當然,也有人告誡後代要留住奇種地,不要輕易去破壞和改種,但畢竟是少數。

大多數人,對自家茶園的管理,還是遵行時移事易的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什麼茶流行做什麼茶。

因為,每年的茶季,在大多數茶農眼裡,奇種地算是“雞肋”。

奇種地裡有上百個品種,新葉成熟的時間都不同,如果細分下去,每天都要去採摘鮮葉,耗工耗時,而且奇種地的產量不高,關鍵是茶客們對奇種的認同感不高,同樣山場的奇種賣不到肉桂的價格,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於是,很多茶農選擇了改種經濟價值高的肉桂,或者產量高的小品種茶,只有小部分人會堅守初心。

這讓我們感到心疼和惋惜,畢竟這些奇種茶樹是優勝劣汰後的佼佼者,卻成了茶農追逐更大利益的犧牲品。

它們勝過了天,卻敗給了人!

時也命也運也,扼腕嘆息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