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三月三”登高歌舞習俗之謎

農曆三月初三,於中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節日,這天既是上巳節,又是人文始祖黃帝的誕辰,所以國人對於這個節日賦予了許多文化色彩,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過節習俗。而遠在南方的兩廣地區,自古以來也對“三月三”非常重視,如廣西就有“三月三”辦歌圩節的傳統,而廣東古代則有“三月三”登高歌舞的傳統,這個傳統最遠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

南越國“三月三”登高歌舞習俗之謎

秦末天下大亂,中原諸侯逐鹿,陳勝、項羽、劉邦相繼紛擾;而嶺南地區,則是秦始皇新設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這裡遠離兵燹,地理位置優越,“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重,召見龍川縣令趙佗,立趙佗為嗣任郡尉,並囑咐趙佗依據嶺南三郡建立獨立國家。西楚元年,南海郡尉趙佗攻取桂林郡、象郡之後,阻斷五嶺通道,然後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成為嶺南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南越王趙佗在實際意義上開啟了嶺南地區漢化的人文歷史,他在位八十餘年,許多為政措施和既定方針深入到南越國的社會民生中,影響非常深遠,甚至成為嶺南地區千年以來的傳統習俗,其中“三月三”登高歌舞的習俗就源於南越王趙佗。

南越國“三月三”登高歌舞習俗之謎

趙佗是嶺南歷史上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既稱王、也稱帝,他關注民生、重視發展,使南越國成為南海之濱的強霸大國。南越王在重視對外邦交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內的安綏工作,經常以集會互動的形式實現君民和諧、社會安定。比如在今廣州市越秀山和今雲浮市新興縣郊,都有南越王的行臺(即行宮,因王的行宮稱臺不稱宮,故云),越秀山有越王臺,新興縣郊有白鹿臺,南越王每年都會定期到這兩處行臺駐蹕,並且在“三月三”這天與臣民登高、觀歌賞舞,所以至今越秀山和新興縣郊都留下了“歌舞崗(岡)”的地名。如明《大明一統志》載:“歌舞崗,在(廣州)府城。<郡國志>雲,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處。”又清光緒《嶺南雜事詩鈔》載:“越王臺,在越秀山上,漢趙佗建,三月三日修禊於此。”又明嘉靖《廣東通志》載:“白鹿臺,在(肇慶)府治南五里,趙尉佗田獵獲白鹿於此,因築臺,故名。”又載:“歌舞岡,在(新興)縣境南,越王佗三月三登高處。”由此可見,南越王每到“三月三”之日必定會駐蹕越王臺或白鹿臺,然後登高以進行歌舞之戲。

南越國“三月三”登高歌舞習俗之謎

就“歌舞崗(岡)”地名的問題,筆者曾經請教過新興縣文史專家甘培旭老師,甘老師認為新興縣“歌舞崗(岡)”地名應是前代錄史者的筆誤,因為廣州已有歌舞崗,南越王不可能同一天分身兩地進行登高歌舞。而筆者認為,南越王趙佗“三月三”登高歌舞純屬是政治行為,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而他統治嶺南達八十餘年之久,應該說是不可能長期在廣州範圍進行政治行動,而粵東、粵西都有其行臺,所以說南越王會在每個行臺都駐蹕一段時間,並在期間進行各種政治行動。廣州越秀山有歌舞崗,這點不容置疑,雲浮新興縣郊有歌舞岡,這點也同樣不容否定;換言之,當年南越王趙佗可能會在不同年份的“三月三”這天到不同的行臺進行登高歌舞,如子、寅年在廣州行臺,醜、卯年在新興行臺,如此這般地交替著,從而使兩地都留下了“南越王三月三登高歌舞”的佳話和傳統。

南越國“三月三”登高歌舞習俗之謎

筆者認為,在南越國建立以前,“三月三”已然是中原地區的傳統節日,至於嶺南地區的“三月三”到底是自古已有還是趙佗從中原帶到嶺南的,至今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趙佗利用了“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並賦予了其新的文化元素,使登高、修禊、歌舞的活動凝聚在這個節日中,打通了南越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南越國“三月三”登高歌舞習俗之謎

作者:周業鋒

圖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