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呂碧城看似孤獨,實則自成一世界

民國才女呂碧城看似孤獨,實則自成一世界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

這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呂碧城的絕命詩

,二十天後她在香港病逝,死前留下遺囑希望將她的骨灰撒入那充滿自由的無邊大海中。

她這一生經歷頗多,首個女權運動提倡者之一、首個女編輯、女撰稿、首個開展女子教育,興辦女子學校,擔任女校長…

然而其中起起伏伏她皆淡然處之,於她而言歲月不過彈指一揮間,人間不過是短暫停留之處,她之灑脫與淡然令人敬佩和羨慕。

呂碧城從小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自幼被父親抱於膝頭讀書識字,雖然父親已經辭官,但生活仍富足安樂。可惜好景不長,在她12歲時父親突然離世,只留下她們孤女寡母五人。在錢財的誘惑下,族人們使盡手段迫害她們母女以侵佔家產。禍不單行,呂碧城未婚夫家也在這時送來了退婚貼,一時之間,她受盡欺辱。

千辛萬苦母女五人才逃脫族人之手,趕往在塘沽投奔時任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從此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呂碧城從小就極有主見,經歷家變及退婚等事後,她更加不想遵循習俗嫁人生子,草草度過此生。她很早就接觸新思想新文化,因此很想外出遊歷,不想將自己困於一地。她跟舅舅說要去天津女子學院探訪時,遭到了舅舅的叱責,最終她選擇了離家出走。

當時的她身無分文的就跳上了前往天津的列車,幸遇好心人佛照樓的老闆娘照顧,才安全到達天津,並跟隨老闆娘回家,有一處容身之所。

後來她在《大公報》中擔任女編輯,再後來創辦北洋女子公學,擔任校長一職

。她一生都致力於在解放女性的事業上奔波,不論是發表文章,還是建校辦學,都是希望透過教育改變女子的思想,喚醒她們的靈魂,讓她們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尊重。

呂碧城有一名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秋瑾,兩人思想高度一致,都自號“碧城”,也都在為“男女平權”而努力。

只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和做法不一致,但殊途同歸,後來做革命事業的秋瑾在紹興被殺害,呂碧城冒著生命危險將她偷偷下葬。

秋瑾死後,“碧城”只餘一人。呂碧城一生辦過教育、講過學也當過官,後來因無法忍受官場的黑暗而選擇離開,在上海發展商業,頗有手腕的她很快就賺了個盆滿鍋滿。沒有錢財方面的後顧之憂,

她選擇前往美國留學深造,學成後遊歷歐美各國,將自己7年的所見所聞寫成《歐美漫遊錄》。

但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各國遊玩,她始終一個人。

雖然才貌雙全的她並不乏人追求,但她始終沒有遇到思想或才能上可與她比肩又合適之人,所以她寧缺毋濫,自己活出一個精彩的世界。

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佛門,法號曼智;

1942年去世,結束她這精彩萬分的一生。

民國才女呂碧城看似孤獨,實則自成一世界

呂碧城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更是曾一度達到“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程度。

她一生看似孤獨,因為沒有攜手同行的伴侶,也沒有高音流水般的靈魂知己,所以她一路走得很孤單。

但其實,她是在享受自己一個人的世界,在別人看來的孤獨,是她為自己打造的清淨的心靈世界。

她的一生正如著名作家劉同所說:“

曾經我認為,孤獨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個人。但現在我認為,孤獨是自己居然就能成就一個世界。”

在精神世界裡,很難有人能達到與呂碧城一樣的高度,所以她寧願高傲的單身一輩子,也不願意將就一段陪伴。她曾說過:“

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她是那麼的清高、那麼的自傲、又是那麼的有才華,以至於即使一個人,她也能活出世人所達不到的肆意萬分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