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的詩神秘而浪漫,學而致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令文字瞬間高大上

如何給詩詞增添浪漫主義色彩?通感這種手法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通感是什麼?

其實通感就是接納感官的錯位交綜運用。把人的聽覺、視覺、味覺等等互相溝通轉換,造成印象與感官的移屬,使意象更活潑生新。

比如本該由眼睛獲得的印象,卻由鼻子去領受。本該觸覺得到的印象,卻由聽覺獲得。

比如“食言”言怎麼能吃呢?“言談無味“語言怎麼能有味道呢?“目擊”這些,諸如此類,都是在修辭學上

叫作

“移就”。

現代詩歌中有

時也用

這種描寫。故意將原屬甲的印象的性狀詞,移屬到乙印象,創造出顛倒迷離的氣氛,會將感官意象經營的異常美妙。

李賀的詩神秘而浪漫,學而致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令文字瞬間高大上

李賀那傢伙最擅長玩這個。比如:

“簫聲吹日色”(《難忘曲》)

“玉釵落處無聲膩”(《美人梳頭歌》)

這兩句詩,本來是聽覺的但是卻移就於視覺或觸覺的感官。

第一句大意是在寫夜以繼日的歌舞,簫聲吹吹吹,吹熄了日光。這五個字連著讀,有點由“聲”到“色”。彷彿將簫聲的高音與白的日色聯詠在一起。產生了一種“著色的聽覺”的現象。

陳後主的:

“殿高絲吹滿,日落綺羅解。”

(《前有一

尊酒行

》)

所描寫的場面也與此句相似。但是,比較之下,差遠了。庸俗的太多。為何呢?,陳後主這兩句其實,過於敘述性了。只是說而已,少了感覺。

第二句詩

“玉釵落處無聲膩”

是寫一個長髮美人在梳頭,一不小心玉釵沿著頭髮滑落下去。玉釵是個易碎的東西,落下來不單無聲,反有一種滑膩的感覺。由聽覺轉換到觸覺上了,這一個膩字,解釋了長髮鋪地,釵墜無聲的原因。且將這美人的頭髮又黑又長又濃又柔又美的形象,完全的表現出來。

李賀的詩神秘而浪漫,學而致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令文字瞬間高大上

李賀寫過很多這樣的詩句比如:

“露壓煙啼千萬枝”(《昌谷北園新筍》)

寫竹林幽寂。千萬株可以殺青後的良竹,卻任它露中壓,煙中啼。這個啼字原是象徵露墜吧,卻由“泣露”雙關出啼聲來。說煙啼比煙迷,煙籠,更能將竹林寫的有情有恨。煙是視覺的,卻把他交綜成聽覺的意象。這樣比直寫“風吹竹林,蕭蕭有聲”更具活潑新創的效果。

再如:“銀浦流雲學水聲”這句,流雲怎麼有聲音呢?原來是雲飛近了銀河,能有流雲的聲響。聽雲,比看雲更具詩的樂趣。

李賀的詩神秘而浪漫,學而致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令文字瞬間高大上

再比如:楊花撲帳春雲熱。上面是流雲有聲音,這個就是雲有熱度。春雲熱,春意鬧,這首詩的題目是《蝴蝶飛》。這樣,春雲熱就能很鮮活的給人具體的感覺。這個熱字,把季候與人情物態,一起烘托出來了。

再比如:玉煙青溼白如幢。(《溪晚涼》)

這裡的煙就不是啼了,而是溼。用溼來描寫秋溪晚涼的景色,能教人親身觸及了。

杜甫也寫過類似的詩句。“晨鐘雲外溼” 妙在何處?是鍾溼呢,還是鐘聲呢? 聽覺的鐘聲竟然溼了,很妙。視覺的青煙溼了,同樣也很妙。

妙在很抽象的東西,讓你真真切切的感覺到了。無形的東西變成了能感知的有形意象了,這就是具體。把抽象轉為具象,再由具象變成讀者的印象和感知。

李賀的詩神秘而浪漫,學而致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令文字瞬間高大上

比如這首,杜甫的第五句:“百日不相知,花光變涼節” ,將徇爛多彩的花光轉換為清涼的時節。由眼前的色彩轉變成身上的涼意。

期間不僅寫出了花開花謝,而且寫出了春光的倉促。那春秋二季的冷暖只在瞬間轉換,而惜春悲秋的情緒,也同時在心坎裡奔並出來。

這就是我以前說的,意象應透出非寫出。作者情緒自然的在意象之中了。沒有說惜春悲秋,但是你知道作者有, 因為他留給你的印象即是如此。你不說,我也知道。你都不用說。

李賀的詩神秘而浪漫,學而致用,這種寫作手法可令文字瞬間高大上

再看:一聲啼鳥滑,滿院落花多。這個句子多好。滑,鳥啼,可以用面板來接收感知。啼,只是你說了鳥叫,但是,是咋樣的鳥叫呢?這叫聲如何呢?你不知道叫聲的如何,能讓人產生情緒。變無形的東西為有形,讀者心中能有形象。

我以前的名劍亂彈也說過,文字運用的無理而妙。一個字包含了多種意思則意象更飽滿。為什麼會這樣,以後我講到詩的強度密度時候會說道,篇幅所限,這裡不說。只要記住,寫詩詞不要浪費字,用一個好字能提高几個強度等級。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詩詞原創火雲

拍電影一樣的手法來寫詩詞,疊映手法不可不學,5首小詩揭開秘密

與納蘭詞一較高下,填詞真有那麼難?兩首菩薩蠻來看如何寫好小令

你知道怎麼填詞嗎?讀完本文如果不會填長調,只有一個原因

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意七律6首,經過琢磨調整,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