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蒜頭瓶,因口若蒜頭而得名,始於戰國晚期,流行於秦漢,宋人認為可塞其口,而瓶頸細長便於握持,瓶腹扁矮可以盛裝,故稱之為溫壺,用作酒器。明、清仿古之風盛行,御窯廠多有仿製,見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單色釉品種,均作宮廷陳設及花器使用。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清乾隆 霽紅釉蒜頭瓶

霽紅釉為明初創燒的一種高溫釉,以明代永宣時期最著名。由於燒製技術要求高,加之燒製材料短缺,宣德以後便日漸衰落,直至清康熙重新燒製成功,雍乾時又重達高峰,以後歷朝均有繼續燒製,但品質終達不到前代水準,故清代雍、乾兩朝之祭紅釉當屬極品。本品在乾隆時期祭紅類器物中屬於少見品種,為清乾隆時祭紅釉瓷器的佳作。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乾隆一朝崇尚摹古,追求融匯古今之精粹於一體,故其御瓷一項多見古為今用,又不乏創新活力,本品即為解讀此番造器精神的佳例,其造型取法於秦漢銅器——蒜頭瓶,長頸鼓腹,通身光素,顯然是取自內府典藏的古器為範而成,它與萬曆時期粗拙厚重的風格完全不同,彰顯出乾隆時代的摹古考究精神。通身所施霽紅一色,色澤純美深沉,寶光內蘊,純正妍麗,釉層平滑明潤,為乾隆霽紅水平之典範。底部青花書六字篆書年號款,筆道精練有神,為乾隆早期獨特之寫法。清道光朝龔洵在所編《景德鎮陶歌》中稱:“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書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由此可知,燒造一件顏色均勻亮麗的霽紅釉器,並非易事。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清乾隆 青花並蒂蓮蒜頭瓶

此式蒜頭瓶頸部因有二道凸起弦紋,清宮原稱為雙環蒜頭瓶,創設於乾隆二年五月,是乾隆早期御瓷尊貴之造型,有琺琅彩、青花和顏色釉諸品種。據乾隆二年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江西燒造瓷器處記載:五月十一日,首領吳書來說,太監毛團、胡世傑傳旨著將瓶樣畫些呈覽,準時交於唐英將甜白瓶燒造些來。欽此。於本月十三日畫得……雙環蒜頭瓶紙樣一張……,奉旨,……交唐英照樣發去燒造。因此,此式蒜頭瓶應為乾隆早期獨有的式樣,存世珍罕。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明清官窯始見並蒂蓮紋裝飾為明成化時期,見景德鎮珠山成化地層出土遺物,後來嘉靖官、民窯皆見使用,入清以後在雍正御瓷鬥彩小碗上亦見裝飾,乾隆一朝繼之,而實物寥寥無幾,異常珍稀,尤其花葉邊沿留白的畫法為清代雍乾之交御窯蓮紋的獨特技法,在清宮舊藏雍正青花御瓷當中不乏其例。而本品花枝翻卷之狀與乾隆朝常見摹仿宣窯的纏枝蓮紋不同,後者注重使用點塗技法摹仿宣窯蒼雅之色,本品則是平塗與留白結合,配以翻卷多姿的造型,洋溢著濃厚的西洋巴洛克藝術氣息。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並蒂蓮屬荷花中的千瓣蓮類,是花中珍品,集蓮荷之精華於一身,尤能引人入勝。自古以來,視之為吉祥、喜慶的徵兆,善良、美麗的化身。據《群芳譜》卷二十九:並頭蓮,晉泰和間生於玄圃,謂之嘉蓮。另見《全芳備祖》後集·蓮部記載:“泰始二年,嘉蓮雙葩,並實、合跗、同莖。明人林承芳贊之豔若鳳翎,暉若龍燭。色震百草,豔絕群英。”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清乾隆 粉青釉菊瓣蒜頭瓶

從百花之中擬取形態入飾瓷器,從大自然中獲取美感成為乾隆時期御瓷尤其顏色釉的一個重要而鮮明的特點,故器形上往往會令人與大自然聯想起來,予人清新樸實之感。此風格延續至乾隆晚期,此瓶即為一例。此瓶在造型上選用了戰漢時期的蒜頭瓶為藍本,並在大小及形狀上均作了一些調整,體量比漢壺稍有不同,壺腹較之漢壺圓扁,蒜頭口忠實地摹制了六瓣瓜稜蒜頭狀,頸部突出一道弦紋,除此之外別無繁飾,整體效果依然帶有西漢的影子,卻又蘊含著濃濃的乾隆摹古韻味;通體罩施粉青釉,釉色瑩潤如玉,線條舒展柔美,富有韻律感,與粉青一色結合宛如天成。工藝精湛細緻而無造作之痕,予人觀之深為其輕逸媚人之風韻所折服。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清乾隆 粉青釉蒜頭瓶

本品瓶造型選戰漢時期蒜頭瓶為藍本,並於大小及形狀上均作調整,體積比漢壺更為小巧精緻,壺腹較之漢壺圓扁,蒜頭口,通體別無繁飾,整體效果依然帶有西漢的影子,卻又蘊含著濃濃的乾隆摹古韻味;瓶身通體罩施天青釉,此種釉色於乾隆時期較為罕有,極見勻凈雅靚之致,盪漾著婉約含蓄之氣息。線條舒展柔美,富有韻律感,線條天藍一色結合宛如天成。工藝精湛細緻而無造作之痕,予人觀之深為其輕逸媚人之風韻所折服。三乳釘足,仿有鐵胎;底施天藍釉,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清乾隆 仿汝釉小蒜頭瓶

本品蒜頭口,長頸,扁圓腹,下承三足,線條比例和諧。全器通施仿汝釉,釉質潤澤平淨,色澤沈穩靜穆,富有天然韻致,尤顯大氣雅緻、風韻雋永,堪為陳設佳器。底亦施仿汝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其“清”三點水及“日”字寫法有別於一般乾隆款之寫法,應屬乾隆早期御窯作品,極為特殊。

此式瓶臨摹自上古銅器,結合青銅蒜頭瓶與魚簍尊的式樣,整體式樣敦實圓滾,甚是可愛,又不乏古意,穩重得當。此瓶當屬雍正時期創新品類,是為花器佳品,又稱為“花囊”,為宮廷陳設雅器。此類花器在雍正時期燒製較多,一直延續至乾隆,但燒製數量不多,後朝斷絕,故而極其珍惜罕見。

臨摹自上古銅器的蒜頭瓶為乾隆最愛,御窯廠多有仿製作宮廷陳設

花器形制不同,放置地點及使用場景亦不同,本品乃花器之小品,其使用場景於諸文獻中可見一斑,如晚明張德謙《瓶花譜》雲「凡插貯花,先須擇瓶,……堂廈宜大,書室宜小」,時人袁宏道《瓶史》:「大抵齋瓶宜矮而小,……窯器如紙槌、鵝頸、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以此可證本品適宜書齋之用。

此器若用於插花,其法一如郎世寧的《聚瑞圖軸》所繪,各式花卉直接插入瓶口內,不需要銅膽,因此它只能適合春夏秋三季瓶花之需。「合困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詞為當年乾隆皇帝為宋汝窯粉青槌瓶所寫的贊賦之句,認為釉色瑩潤秀美的汝釉瓶,放在書齋案頭即使不插花亦能予人無限之美感。